一入寒冬,注重養生保健的不僅僅是成人,很多家長更是樂意為孩子尋找各式“補法”。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南京有一些熱推小兒推拿的機構不僅不具備資質,甚至還用劣質滑石粉損傷孩子的皮膚。事實上,在京城小兒推拿、捏積等傳統中醫保健法也成為家長熱捧的對象。本期健康會客室我們請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兒科主任醫師李建為您解讀兒童中醫保健手法使用方面的一些問題。
小兒推拿需半歲以上
中醫療法可以治病,也可以保健強身,不過并非所有寶寶都適用。李建表示,很多中醫保健手法都需要視寶寶的具體情況而定。
李建表示,有些保健手法并不適用于年齡太小的孩子,比如目前較為熱門的小兒推拿即不太適合年齡過小的孩子,這是因為,小兒皮膚嬌嫩,在推拿過程中,稍不注意,即容易造成皮膚的損傷。他建議,最好半歲以上的孩子再使用這種保健手法。
此外,很多人熱衷于用中藥進補,李建表示,進補也要對癥方可,有些中藥并不適合給孩子進補。
他認為,正常生長發育的兒童,沒有必要服用藥物。對體質虛弱的兒童,可以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食物或藥物,來調整脾、腎、肺等臟腑的失調不足。如果調理脾胃,對消化不良、厭食等腸胃疾病,可以服用醒脾和胃類的中成藥;如果補益腎氣,調治遺尿,可以服用金櫻子膏等;如果補益肺氣,預防感冒,治療自汗,則可以服用玉屏風散等。
不過,他強調,人參、鹿茸等被成人視為冬季滋補珍品的藥物,則可能并不適合孩子,這是因為人參有大補元氣、滋補強壯、益肝健脾的功效,但小兒多為陽盛體質而易患熱性疾病,如果不是氣虛傷身,就不適合服用人參,否則很可能會出現上火、流鼻血等情況,產生不良后果。
熬制粥品給孩子進補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對易患感冒、咳嗽的兒童,用黃芪、百合、核桃仁和甜杏仁一起熬粥喝,有補氣益肺的作用;對厭食的兒童,用山藥、生山楂、粳米等熬粥喝,有健脾開胃的作用;食用鴿肉粥、蝦米粥對兒童有強身健腎的作用。而對夜晚盜汗、形瘦肢冷、口渴便干的兒童,可采用以下食療方:太子參10克,去心蓮子15粒,加冰糖和適量水,蒸至蓮子肉酥爛即可,一日一劑,連服15天為一療程。
外治法不一定比服藥好
小兒推拿、捏積乃至艾灸……這些傳統中醫保健手法因避免了家長們擔心的藥物副作用而備受歡迎。不過,李建強調,小兒推拿等療法屬于“外治法”、“自然療法”,只是傳統中醫療法中的一種,遠沒有達到很多機構宣稱的具有“包治百病”的功效,甚至也并非完全優于服藥。
李建舉例,就以家長們熱捧的小兒推拿來說,這一療法是和成人按摩相對應的,只不過成人采取的是按法、摩法等手法來治療,而小兒則是采取推法、拿法等手法來治療,前者手法較重,后者手法相對較輕。
有些保健機構在介紹小兒推拿時,常會用上“捏捏揉揉治百病”的宣傳語,李建對此并不認可。他表示,沒有任何一種療法可以做到“包治百病”,任何療法都有其局限性,有其優勢,也有其不足,就拿小兒推拿來說,此法可以用于許多疾病的治療,但從臨床觀察看,小兒推拿對于脾胃失調、胃腸疾病以及外感發熱等疾病的效果的確較為顯著,對很多其他疾病的效果可能就不如應用其他療法的效果好。
小兒推拿需注意寶寶情緒
小兒推拿中的某些手法可以起到增強孩子體質的效果。然而,孩子到底要不要做推拿,何時做推拿都是有講究的。
李建表示,小兒推拿有很好的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中醫作用。一般來說,小兒腹瀉、便秘以及咳嗽、發熱等呼吸系統疾病,通過推拿可以起到不錯的療效與保健作用。
不過小兒推拿并非百無禁忌。李建表示,除了要對癥外,一般來說,患有較為嚴重的疾病、休克等情況下并不適宜進行小兒推拿;有傳染病的兒童也不適宜進行推拿;推拿部位有皮膚潰瘍、濕疹的兒童也不適宜進行推拿。
另外,李建建議,如果孩子有恐懼,或在推拿過程中出現哭鬧情況,最好等安撫好孩子情緒后再進行推拿。
除此之外,小兒過饑或過飽,均不宜按摩。李建建議,給小兒推拿時,應選擇避風、避強光、噪聲小的地方,室內應保持清靜、整潔,空氣清新、溫度適宜。
一般來說,小兒推拿的部位可分布在全身,有疤痕的部位不宜推拿。至于推拿的頻率,則可以選擇一天一次,或者一天兩次。
介質使用得當可加分
南京被曝光的一些保健機構使用劣質滑石粉作介質來為孩子進行推拿,這樣的做法傷害的是孩子的皮膚。
李建表示,為了更好地進行推拿,由于孩子的皮膚較為嬌嫩,在推拿過程中的確會使用一些介質幫助推拿更好地進行,避免手掌直接揉搓孩子的皮膚。
在臨床中,推拿的介質應使用優質的滑石粉,或用一些油脂,甚至水都可以作為介質使用,也可以加入一些藥物成分作介質。
這些成分的加入需要根據孩子個體的情況來選擇,如果孩子屬于風寒感冒發熱的話,此時的推拿介質可以選擇生姜汁,起到散寒的效果。如果孩子屬于風熱感冒時,則可以選擇菊花水、薄荷水等作為介質來做推拿。
發燒不宜捏積
除了小兒推拿外,近些年捏積也備受家長們的歡迎。不過很多家長對于小兒捏積的適應證可能并不清楚。
李建介紹,捏積的手法其實也是由中醫的推拿手法發展而來。有些家長在孩子發燒時,會選擇為孩子捏積來治療。對此,李建表示,發燒時,千萬不能用捏積的方法來治療,因為捏積應屬于“補法”,多是針對孩子脾胃不好、厭食、積滯等情況,有實火的小兒不能使用此法。
捏脊的具體操作就是讓寶寶趴在床上,露出背部,沿寶寶的脊柱捏拿,具體做法是:醫者用兩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從尾骶骨開始,將皮膚輕輕捏起,慢慢地向前捏拿,一直推到頸部大椎穴,由下而上連續捏五六次為一組,捏第四次時,每捏三下須將皮膚向上方提起。此法每日做一次即可。
皮膚易過敏的小兒不宜穴位貼敷
李建表示,目前處于冬季,穴位貼敷療法可能是更符合時令特點的兒童中醫療法。
他表示,相對來說,貼敷是較為簡便的保健療法,選取穴位不同針對的疾病也不相同。不過,皮膚易過敏的小兒則不宜貼敷,因為他們的皮膚過于嬌嫩,無法耐受藥物的刺激,易于產生蕁麻疹等皮膚反應,影響到治療的效果。另外,與成人一樣,孩子穴位貼敷也要嚴格對照適應證。
一般來說,孩子貼敷要在半小時以上才會起效,建議以兩小時為上限。如果孩子皮膚特別敏感,出現燒灼感、疼痛等不適反應則須提前取下。值得提醒的是,貼敷當日如出現發熱、流涕、咳嗽、腹瀉等癥狀,也不宜貼敷。出現這種情況時,可將貼敷時間推后一次,同樣有療效。
貼敷期間,忌食辛辣油膩食物、冷飲,應多飲水;貼敷當日不宜游泳,注意皮膚清潔。若出現水皰,待水皰消退后再洗澡。兩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皮膚嬌嫩,不宜貼敷;有發熱、流涕、咳嗽等癥狀的患兒不宜貼敷。
此外,目前市面上能買到現成的貼敷膏藥,這類藥主要作用是溫經通絡、化痰平喘等,作用相對平緩。所以,家長最好帶孩子到醫院去,請醫生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來貼。
實施人資質很關鍵
目前不少保健場所推出小兒推拿、捏積等項目,一些家長也會自學手法在家親自為孩子實施推拿、捏積。不過,李建并不認可這種做法。
李建強調,要采用推拿療法等中醫療法,首先需要有醫生的資質才行。
他認為,盡管很多人可能會很輕易地學會某些推拿的手法,但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推拿手法如何正確的運用、又如何選用推拿穴位,針對何種病癥應用何種手法都是有講究的,而這些正是不具備醫生資質的人難以掌控的。
不少家長認為,給孩子做按摩之類的,即便沒有效果也不會有什么副作用。然而,李建強調,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進行錯誤的推拿、捏積等行為不僅無效,甚至會起到相反作用,加重病情。
■對話
記者:您認為中醫療法對于兒童最大的意義是什么?
李建:中醫療法是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它的優點在于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中醫療法對一些功能性的疾病有較好的效果。此外,中醫的保健預防對孩子更有意義,重視預防,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加強衛生,避免風寒,減少疾病發生,具有重大意義。
記者:如果您的兒子或孫子從小不愛吃飯,您會如何處理?
李建:小兒不愛吃飯,有諸多的原因,最主要是由于小兒先天脾胃不好,再加之小兒不知饑飽,暴飲暴食易于損傷脾胃,過食寒涼更對脾胃不好,所以,要治療小兒不愛吃飯,首先不要再損傷脾胃,然后再去調理脾胃。
記者:從保健的角度來看,對于兒童來說,日常飲食和生活最關鍵的原則是什么?
李建:小兒在日常飲食和生活最關鍵的原則是要生活規律,飲食不偏頗,適當運動,保持一個良好的情緒與家庭環境。
■專家簡介
李建
現擔任北京中醫藥學會科普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中醫藥學會兒科委員會委員。(記者 朱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