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穩定、看發展成求職首選
選擇哪個城市就業?小潘和沈陽某高校機械工程專業學生小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去北京發展,在他們看來,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發展機會更多。
與此同時,二三線城市紛紛出臺就業新政策,對大學畢業生吸引力日漸增強。“一天搶到8000人”“3年落戶100萬大學生”“僅憑學生證和身份證即可在線落戶”……近期,包括武漢、成都、西安、長沙在內,全國至少有20個城市先后出臺包括解決戶籍、提供租房購房便利條件、支持創業等吸引人才的新政策。
截至4月30日,今年已經有4.9萬大學生落戶武漢,其中外省大學生占到28.6%,博士、碩士畢業生等高學歷人才落戶量逐月上升。“現在武漢給留漢的大學畢業生租房、買房都有優惠,這是吸引我留在武漢發展的主要原因。”小郝說。
4月26日,安徽合肥正式出臺《關于進一步支持人才來肥創新創業的若干政策》,未來7年內將拿出超百億元資金,從引進人才、培育人才、創業扶持等多個方面推出多重優惠政策。
復旦醫學院研究生小睿來自江蘇鹽城,今年她選擇了入職安徽合肥的科大訊飛醫療事業部。她表示,相對于上海等一線大城市,合肥這樣正在發展的新興城市會給年輕人更多機會。“我之前在上海外企實習,給應屆生的月薪不過八九千元,而生活成本很高。科大訊飛給出的待遇差不多,但是合肥生活成本低,房價也適中,還有一系列優惠政策。”小睿說。
加強指導讓就業更有方向
采訪中,多名大學畢業生說,找一份有發展前途、適合自己的工作還是困難。他們希望有關部門和學校能提供更多務實的政策支持和就業指導。
沈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教師張聰穎建議,暢通就業信息溝通渠道,優化就業的網絡和現實環境,監督就業招聘信息的時效性與真實性,讓大學生第一時間獲得招聘信息;鼓勵企業走進校園,為促進就業工作有效開展發揮作用。
各地也逐步優化政策環境體系,為畢業生搭建高效優質的就業創業服務平臺。2018年湖北在促進大學生智慧就業上下功夫,把學生的需求和企業的需求,在網上實時、精準對接。遼寧組建了有上千家企業和高校參與的42個校企聯盟,實現區域、行業、企業發展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促進更多畢業生就業創業。
上海理工大學學工部副部長、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黃志強等業內人士建議,要分層分類開展就業指導,改變偏重理論、缺乏實踐的現狀。此外,要加強專業教師在學生生涯規劃和職業指導中的作用,“專業教師對行業了解深、情況明,推薦的分量重,要建立機制加大他們對學生就業的參與。”(記者仇逸、廖君、王瑩、鮑曉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