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二
外地企業來滬強勢招人
無論是復旦的名校招聘會,還是上海理工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的普通本科院校招聘會,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外地用人單位招人力度達到空前地步。
復旦的招聘會上,有近三分之一的用人單位來自華東其他地區及西藏、甘肅、陜西、貴州等西部地區。從行業分布看,包括信息通信及互聯網科技、現代專業服務業、教育科研、金融投資、醫療衛生、文化傳媒及廣告出版等。至于條件,包括提供住房、包辦戶籍、給予安家費等等。有些三四線城市,比如四川達州,直接給予滬上名校畢業生掛職“副處級”的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國內不少中心城市均推出吸引大學畢業生的舉措,它們沒有把龐大的高校就業大軍當作包袱,而是當成了“香餑餑”。武漢市出臺三大核心舉措,打造“大學生最友好城市”,確保5年留下100萬大學生。武漢率先在全國放開無門檻落戶,大學生憑畢業證即可登記落戶。沈陽給予大學生購房全額補貼政策;長沙亦將實施高校畢業生“零門檻”落戶;成都成華區對本科生購房給予最高補貼20萬。
時下,武漢等二線城市的人才策略,直逼北上廣深一線城市。這些城市所看重的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強、消費潛力大,是城市的希望和未來。留住更多的大學生,意味著優化人口結構,再贏人口紅利。在此背景下,更多的外地企業、外地事業單位正涌向滬上高校的招聘會。
顯然,走出去海闊天空、發展潛力巨大。然而,記者在招聘會上所見,上海企業與外地企業仍呈現“冰火兩重天”的境遇。上海本地企業的柜臺前人頭攢動、畢業生排起長隊,而外地企業柜臺前,則門可羅雀,少有人問津。鹽城市廣播電視集團今年前來復旦招聘會設攤,發布了一系列優惠條件,卻沒有收到一份學生投遞的簡歷。
招聘會上,記者問幾位求職學生“是否知道外地的優惠政策,想過去外地發展嗎?”幾名學生的回答都是“不考慮去外地”。外地企事業單位求賢若渴,但高校學生寧愿選擇人才扎堆的一線城市,這是高校就業市場的另一個結構性問題,至今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