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學院大四學生王奉宇寢室里,堆滿大大小小各類石頭,足足有幾百公斤。在室友和老師眼中,他是個癡狂的“石頭迷”。
王奉宇在研究石頭
王奉宇曾在湖北利川發現306枚腕足動物化石,其中有一種是從未發現的全新物種,他將這個創新性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上,引起廣泛關注。
王奉宇出生在青海,自家屋后有個河灘,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撿石頭,只要是顏色鮮艷、形狀怪異的石頭,他都要撿回家收藏。家人也積極支持。高考時,他填報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大一時,王奉宇參加學校的地球科學俱樂部。國慶假期與幾個同學去武漢茅店山,挖到人生中第一塊化石——三葉蟲化石。隨后,他又陸續找到海百合、雙殼、腕足、角石等10多種化石。
為搞清楚這些化石,他選擇從事古生物研究的宋海軍作導師,并選定腕足動物這個研究方向,正式走上古生物學的研究道路。在跟隨導師學習過程中,逐漸學會了拍照、修理化石、查找文獻等。
為找到更多具有研究價值的化石,幾年間,他的足跡遍及湖北、貴州、廣西、西藏等地,節假日幾乎都在野外。一次小長假,他在利川發現早三疊世的腕足動物化石,3個種類,306枚標本。王奉宇內心沸騰了。返校后,在宋海軍老師指導下,他全身心投入到化石處理、磨制恢復內部構造等工作中。為弄清這一發現的地質意義,他系統收集整理資料,建立了自己的腕足動物數據庫。在此基礎上,他發現自己找到的一個種類是全新物種,腕足的演化斷層被填補。
大三時,他將這一創新發現撰寫成論文《早三疊世華南地區腕足動物群的新發現:對大滅絕后生物復蘇的啟示》,發表在國際期刊《Papers in Palaeontology》上,引起腕足研究界廣泛關注。他是近10年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學院唯一以本科生身份在這份刊物上發表論文的學生。
王奉宇說:“我愛撿石頭,能對自己的愛好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研究,這是莫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