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參加體育“游考”。 校方提供
游考成素質教育的一次“落地”實踐
“家長出現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這是在升學和考試壓力下必然結果。”杭州師范大學小學教育系副主任呂映認為,應試教育在關注書本知識的同時,顯露了對學生缺乏實踐能力鍛煉的弊端,從而會導致家長產生“重分數,輕實踐”的觀念。“學校應讓家長融入到游考考核過程中,讓家長看到孩子的表現,不再著眼于分數,注重孩子全方位的成長,完成從關注‘量化評價’到‘質性評價’的轉變。”
“低年級學生要培養的是價值觀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黨委副書記朱樂娟說。同樣身為學生家長的她還表示,自己很欣慰在游考中發現孩子的進步。“游考的考核內容靈活,考察內容全面,對孩子思維模式的轉變和綜合能力的加強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據了解,杭州采荷第三小學今年6月份的測評與該校本學期“中華名勝”的研究主題相契合,不僅有尋訪傳統文化和探秘現代科技的活動,還有學包粽子的環節;衢州龍游縣橋下小學則將“觸手”伸向了學生生活能力的培養,考核內容包含了道德與法治,讓他們學會收拾書包,鍛煉自理能力。
無疑,讓孩子在“玩中學,考中樂”,正是釋放低齡孩子天性的一次大膽而又有趣的實踐,這樣的方式也得到了諸多專家的肯定。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張天雪表示,這是素質教育的體現。“生活和教育相輔相成,而游考是教、學、做、玩、樂五位一體的體現,不僅能考察孩子的綜合素養,還能使他們學用結合,把知識遷移到生活中。”
不謀而合的是,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劉正偉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認為,教育就要做到“玩中學、考中樂”,將學習與興趣、評價與生活相結合。
劉正偉認為,游考是一次有效的“落地”實踐,不僅是教育觀、教學觀變革的實踐,更是浙江省深化教育改革的有效探索,極富創造性和互動性。“但游考的誕生,不能片面地理解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以前大家都關注顯性技能的培養,其實如何對孩子產生長遠的影響更為重要,這也是倡導素質教育的初衷。”劉正偉如是說。 (牛妍童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