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展示“游考”成果。 校方提供
游考在浙江各地盛行家長態(tài)度呈現(xiàn)兩極化
作為改革小學低年級學業(yè)評價方式的一個突破口,游考在浙江省的出現(xiàn)的歷史,由來已久。
早在2008年,游考改革率先在浙江杭州的一些知名小學呈現(xiàn)萌芽狀態(tài),到2011年,因浙江金華市武義縣壺山小學進行了一次“以游園活動代替考試”的嘗試后,游學迅速在金華市推廣,金華市也由此完成了游考在小學低年級的全覆蓋。
在取消小學低年級統(tǒng)一考試背景下,浙江省其他地市的小學也開始紛紛向金華市“取經”,開辟自己的游考道路。
例如,義烏市宗澤小學的游考是讓學生們佩戴卡通頭飾,手持“電影票”參加挑戰(zhàn)。每完成一項,“電影票”就會增加一個通關印章,考察內容涵蓋了校內所有學科和家庭活動模塊。
杭州長江實驗小學在一、二年級新學年的第一學期開展游考活動,考察內容涵蓋語文能力、體質健康和社會實踐等多方面,與此同時,還會邀請家長擔任志愿者,參與到活動中。“對他們而言,這不僅是一次體驗,更能讓他們深刻認識孩子的多元智能,對今后轉變教育觀念也具有一定的作用。”長江實驗小學游考相關負責老師說。
相較傳統(tǒng)紙質答題的“死板”,游考更顯靈活多變。對于這樣的考試方式,家長們的接受度也各有不同。
“我跟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不必在期末著急忙慌地準備考試,反而有更多的時間去參加課外實踐,做自己想做的事挺好。”孩子就讀于杭州勝利小學的童女士說。作為接受傳統(tǒng)教育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她認為,游考對于孩子而言,是實實在在的減負,是素質教育的實踐。
但在減負背后,還有另一部分家長略顯憂慮。來自臺州溫嶺的一位家長表示,游考改革后感覺不能完全了解孩子知識的掌握程度。她說:“在擔任家長志愿者時,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孩子都能獲得游考的最高評價,感覺‘水份’比較大。身為家長,也不好判斷自己的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識,究竟在班級中是怎樣的一個水平。”
其實采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家長呈現(xiàn)“心中沒底”的感受與初次接觸游考不無關系。一位家長甚至表示,相較于游考,他更傾向于傳統(tǒng)的測試。“實實在在的分數,更令我安心,不然總覺得孩子的一年級什么收獲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