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以情懷動人
從32開到16開,從普通銅版紙到布紋紙,從印刷版到手寫版,這些被稱為“最值得珍藏的通知書”“溫暖人心的通知書”的錄取通知書已成為陜師大的特色和標簽。
為了進一步彰顯學校底蘊,吸引更多人關注傳統書法文化,2012年,惠剛向時任陜師大書畫研究會會長賈溫性提出組織退休教師、書法家手寫錄取通知書的請求。這個請求很快得到了賈溫性的回應:“需要多少人,什么時候,隨叫隨到。”
2012年,賈溫性、張自強、呂九如、文占申、李甫運、符有堂、馬凡濤、楊明堂8位老教授加入進來。老教授們克服手抖、眼睛酸痛等困難,歷時8天完成了約4500份錄取通知書的書寫工作。
2016年4月,賈溫性因病住院。住院期間,他還在詢問書寫工作的安排情況,并不無遺憾地說:“太抱歉了,我住院了,今年寫不成了。”他給其他參與者打電話,叮囑大家要認真地寫好每一封錄取通知書,“我在醫院里恢復得挺好,明年我接著給娃兒們好好寫。”然而,賈溫性最終因肺部感染,于當年8月逝世,年僅62歲。
堅守:用行動傳承
花了3個小時車程,陜西省隴縣中學的數學教師李建順回到了母校陜西師范大學。今年,他作為校友代表也加入了手寫通知書的隊伍。
2010年,李建順考入陜師大,并收到了手寫的錄取通知書。時至今日,他還記得7年前,打開錄取通知書,雋永工整的書法字樣躍入眼簾的情景。收到這封錄取通知書,不僅開啟了李建順的大學時光,也激起了他練習書法的念頭。
惠剛表示,我們學校是培養教師的搖籃,寫好字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李建順是受到陜師大書法文化熏陶的例子,他也會把對書法感興趣,潛移默化地傳遞到他的學生身上,起到示范作用。
來自延安的張亞楠,今年以600分的成績考入陜師大漢語言文學專業。從小立志成為一名老師的她,期待收到那一份用毛筆書寫著自己的名字的錄取通知書,“那份錄取通知書將是獨一無二的,它將是我珍藏的禮物”。
在新生們拿著手寫錄取通知書,滿懷期待走進大學校門時,受到傳統文化的感染和鼓舞,或許是陜師大堅守十一載最大的收獲。
(作者:陳鵬 彭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