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某知名的大型互聯網公司實習兩個月后,長春理工大學大三學生賀舒婷就拿到了入職offer。這意味著,大四畢業后她就可以正式入職上班。而在她實習的部門,同批拿到offer的另外兩人都畢業于國內外名校。
所在實習部門的老師評價賀舒婷,“善于溝通,執行力強,有責任心”。不過剛上大學時,賀舒婷還是個“不愛表達并且容易焦慮”的姑娘。“很幸運,我加入了羽良工作室。”賀舒婷把成長的主要原因歸功于這個校內學生自組織。
在長春理工大學,羽良工作室是師生口中的“牛人制造社團”。從2009年這個工作室成立至今,像賀舒婷一樣,畢業后的去向令人羨慕的往屆成員還有很多,有的考到國外名校深造,有的則進入了世界500強企業工作。
選人最嚴格的校內學生社團
工作室取名“羽良”,寓意為“羽化為良人”。羽良工作室第一任負責人楊沖介紹說,創立工作室的目的是給有想法和想做事的同學一個實踐平臺,以彌補校內各類實踐機會的不足。有別于其他學生社團,羽良工作室重點關注學生對科技知識的儲備、執行力的提升和對社會關系的理解。
自主創建和運營,有獨立的經費來源,學校不參與羽良工作室的管理,只提供政策和資源支持。羽良工作室會做一些電腦銷售、產品設計等盈利項目。此外,參加比賽的團隊或個人也會自愿捐出部分獎金,來維護工作室的正常運轉。
“一句話概括,就是實現自我的精英教育。”楊沖說。
8年前,還是長春理工大學外語學院大二學生的楊沖與光電工程學院大四學生李雨軒、程戎翰一起創辦了羽良工作室。在他們看來,剛進入大學時,大家的專業基礎和綜合能力差不多,然而,4年后會差距明顯,有人已經具備了職場經驗和狀態,但還有很多人的整體素質和高中生無異。
工作室按照公司模式來運行,實行項目負責制和績效考核,幫助成員的思維方式從學生轉變成為社會人。
目前,羽良工作室有3個部門——科技實踐部、市場實踐部和求職實踐部。每個部門正式成員不超過10人,加上實習成員,共50多人。每年工作室納新時,錄取比例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不等。
網上申報、面試、筆試、分配團隊任務、兩周后展示團隊成果、最終面試……大一時,能最終進入羽良工作室的市場實踐部,賀舒婷可謂是過五關斬六將。過了6輪篩選外,還要通過數月的實習期,才能最終成為工作室的正式成員。
在校內選擇社團時就讓大家體驗到競爭,這樣最后留下的人才會珍惜和利用好這個平臺。楊沖解釋說,如果像很多社團一樣,只要報名就能加入,勢必會有很多人都是“打醬油”的角色,效果不好。
賀舒婷有切身體會。在報名就能加入的社團,“人容易有偷懶的想法,覺得在社團做事差不多就行”。她說,在羽良工作室,項目制給每個人明確了權責,績效考核末位的就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