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活潑的技術人
現在的程戎翰和李雨軒,一個在國外讀博士,一個在北京做科研。留在長春的楊沖創辦了一所英語培訓學校。盡管早已畢業離校,三個人還是會經常關注羽良工作室的發展狀態,幫師弟師妹出謀劃策,介紹和提供資源。
作為成立至今一直存在的部門,科技實踐部是羽良工作室的招牌。近幾年,科技實踐部的學生們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其中多篇被EI核心期刊收錄。
現在,光電信息工程學院大三學生梁永鑫是部門負責人,大家叫他“技術大拿”。對他而言,程戎翰和李雨軒是榜樣,不僅技術厲害,社交能力也強,是“活潑的技術人”。
剛加入科技實踐部時,梁永鑫很害羞,開例會時喜歡躲在角落里,一言不發。當時這個從廣東到東北來求學的男孩只想埋頭當學霸,來彌補高考的失利,為出國留學做準備。
他在科技實踐部的三年,很多變化悄然發生。
梁永鑫和隊友一起參加過多次全國大學生光電設計大賽,成績優異。去年,梁永鑫還在中科院創新訓練計劃中獲得了特等獎。現在他帶團隊,給成員設計和指導科研項目,分享起觀點來若不被對方打斷,能一直說下去。
在“羽良”的每個活動都是一個項目,諸如科技分享會、招聘實習生、研究創業項目等。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項目負責人,有人毛遂自薦,也有人被鼓勵著去做。“參與的項目多了,表達觀點的膽量也大了。”楊永鑫說。
對同為光電工程學院的大三學生楊云翔來說,他的大學目標和梁永鑫相似,“努力學習超越別人”。來到“羽良”后他開始明白,當學霸固然好,但還需要同時具有優秀的表達能力、執行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這樣才能在日后社會競爭中勝出。
目前,楊云翔是科技實踐部成員,現任羽良工作室負責人。在他看來,科技實踐部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讓成員不僅技術好,而且善于自我表達。
在羽良工作室,除了比賽拿獎享受成功的喜悅外,令楊云翔受益匪淺的是理解了協作和團隊的意義。
去年,楊云翔和梁永鑫等團隊3人參加了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光電設計競賽。為了參賽,他們提前半年就開始準備,熬了無數個通宵,制作了一款無人機。不料比賽時,原本調試好的飛機,現場卻飛不起來,后來才知道是地理位置發生了變化的原因。
原本3人對自己研發的無人機技術信心滿滿,沒想到初賽都沒進,半年的辛苦付之東流。比賽結束后,3個人一起默默地去了奶茶店。
“現在想來,盡管比賽失敗了,但大家沒有彼此埋怨,返校后繼續投入到新的項目中,這樣的團隊才有吸引力。”楊云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