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的隱形工作量
在雷天月眼里,學業導師于振波教授是一個低調扎實、作風正派的學者,思想也非常開明。“每次見老師,他都在看書。這也在無形中鞭策我,必須下功夫多讀書,把自己的時間分配好。”
導師發回來的畢業論文,上面的批注密密麻麻的。她沒法想象,于老師在她的論文修改上投入了多少時間。“這種都屬于老師的隱形工作量了,他帶學生特別盡心。”
大學四年里,她每兩周見一次學業導師,每次見面的時間在2小時左右。每周末,師門還有讀書會,一般為半天,導師不定期參加。師門也會舉辦一些聚會活動,加上線上交流的時間,一年粗算下來,她與學業導師相處的時間就超過200個小時。
這樣的交流頻率,遠超書院預期。根據書院本科生導師制的有關規定,學業導師實行雙向選擇,本科生與指導教師在《湖南大學本科生學業導師雙向選擇登記表》上簽字確定。學生應每兩周至少向導師匯報學業情況1次,時間不少于1小時,且填寫《登記表》。
“他從不簽空白表,從不一眼不看或一語不發地簽,從不潦草地簽。”2012級歷史學本科生李航說,他每次簽《登記表》時和導師聊的東西都很多。“表上列的專業問題、時事新聞等,都有。進行戶外活動時我們也在交流,爬山的時候聊,參加掃墓的時候聊,路上遇見他也會回復我問的問題。”
書院師生之間形成的這種自覺,正是書院本科生導師制設立的初衷。“學生和老師都在成長。老師幫助學生更好地成人成己,更好地適應了大學生活,找到了自己的學術方向;老師也真心地投入到人才培養中來,并且不斷反思與學生相處的方式。”肖永明說。
朋輩為伴,良師益友
畢業典禮上,王曉燕在向導師行謝師禮的時候也淚崩了。但下一秒,當她作為畢業生代表走上臺時,像換了一個人。她穿了一件旗袍,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她給自己的大學生涯打了80分。“……最重要的最后5分,我從18歲到22歲變得更漂亮了,此條不接受反駁。”
熱情洋溢的演講,舉手投足間的自信,看著臺上的師妹,夏金龍感到特別欣慰。大學四年里,曉燕的成長和蛻變他看在眼里。
作為王曉燕曾經的生活導師,他解答過她初入大學時的困惑,分享過自己成功或失敗的人生經驗。也和別的生活導師一樣,帶著她們一起行走城市間,一起聽講座、一起討論、一起參加讀書會,一起登山臨水、交友遠足。
在岳麓書院,生活導師是大一新生的“標配”。在書院的制度設計中,生活導師作為學業導師的補充,主要由品學兼優的博士和高年級碩士為本科生提供生活方面的指導。“相比學業導師,生活導師和本科生年齡相仿、志趣相投,交流起來更加沒有隔閡。”肖永明說。
生活導師制也是對古代書院“學長制”的借鑒。本科生入校后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導師,大部分學生評價他們,“如朋友一般。”“是良師益友。”
書院的本科生還配有班導師,由書院選擇教師擔任,負責一個班級的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指導工作。對學術研究有濃厚興趣的本科生,可以在汲泉學社這個學術興趣小組中找到歸屬,并有學術興趣導師指導他們開展經典研讀,引導他們拓展學術視野、了解學術前沿、熟悉學術規范。
“導師制是一種制度,更是岳麓書院的文化所在。”正如一位本科生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