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出具的專家論證意見:技術尚不成熟,不具備成果產業化的充分條件
在洽談期間,河北成安縣、邯鄲市冀南新區,甚至當時的河北省省委領導,都曾考察了解過王增良與天津大學合作的這個項目,但結果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王增良介紹說,“在天津大學配合指導下完成產業化布局,這項工作,天津大學配合得特別好。在技術實施情況方面出現問題,特別慢。這是產生疑心,成熟的技術,為什么這么慢?和天津大學指派的張老師多次溝通,但在最后一次張老師說,以前給的承諾是百分之百,現在有80%把握。就這個問題,我就到天津大學科研院證實,科研院一個姓王的領導,當時跟我們說,不要對這個技術再有幻想了,絕對弄不成功。”
2015年8月,天津大學因為這項硼同位素分離技術收益分配問題,被原先的投資方天津錕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而錕橋公司起訴天津大學的原因,是得知天津大學方面向山東重山集團、中邯硼業轉讓10B(硼)同位素量產技術,并獲得收益。
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筆錄等證據顯示,“500公斤/年10B同位素產品工業化實驗”是天津市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07年8月,正式在天津市科委立項,天津市財政撥付課題經費200萬元。課題實際完成時間是2012年6月,也就是王增良與天津大學正式簽訂書面合同的一個月之前。在這個項目中,張衛江是項目技術負責人,徐姣是實驗研究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