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多元平臺
給學生鋪就“行走天下”的成長之路
“風中的顏色,樹上的年輪——讓我們透過那小狐貍的窗戶看看自己的一生吧!”在學校六年級三班的讀書活動上,班主任李龍東老師帶頭領讀了兒童文學著作《風與樹的歌》。孩子們隨著李老師的領讀,一邊閱讀一邊做著讀書筆記和美詞美句的摘抄。
李老師班上的讀書活動已經開展了一年有余,幫助學生養成了愛讀書、勤動腦的好習慣。
據了解,以主題活動作載體,持續推進習慣養成教育的創新,在東和春天實驗學校已成為常態。以學校的“東和四節”來說,靈動體育節,著力培養學生熱愛鍛煉的習慣;創新科技節,充分培育學生創新思變的習慣;博彩經典節,讓學生將喜歡誦讀的習慣繼續發揚;繽紛藝術節,引導學生深度養成審美習慣。
“東和四節”是學校活動育德的典范,是在“小習慣·大人生”的辦學理念指導下,真正讓“知書習禮·行走天下”的校風理念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引導孩子們快樂學習與生活,實現遠大理想。
學校還將活動延伸至課外:組織“文明禮儀監督崗”、“紅領巾志愿者”,學生到社區對居民進行文明勸導;開展“小手拉大手”等活動,帶動家人及鄰居講文明、懂禮儀;利用假期自發到福利院做義工、到幼兒園當“老師”等,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與助人為樂的意識。
每個孩子積極參與各類活動中,在點點滴滴間生成進步和成長,他們將朝著“養成好習慣,成就大人生”的目標奮進,為書寫廣闊人生增添別樣的精彩。
凝聚家校合力
點亮孩子“行走天下”的多彩未來
學校是教育的主體,家庭則是教育的基礎。學校巧妙借助主體和基礎互相借力,形成了家校合力助推孩子習慣養成新模式。
校長田祥忠認為,加深學校與家庭的溝通與了解,根據學生習慣培養為大方向,實施家校合力、共同培育,有助于在習慣養成教育上,起到“1+1大于2”的效果。
以學生五年級一班的家校共育工作為例,班主任段美燕老師從一年級接手班級開始,就聯合家長助推孩子習慣養成。
設立班級家委會,與家長交流教育心得體會,共同提高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教育方式;設計“快樂小紙條”,寫上激勵孩子的話,將紙條交予家長;家長會上給家長頒發“家校共育勞模”等多種獎狀;與家長共同制定孩子習慣養成的發展規劃……“家校共育工作要下硬功夫,才能對孩子習慣養成起到大作用。”段老師說。
究竟有哪些做法,讓家校合力發揮顯著功效?“學校和家庭是兩個中心,以學生這個主體,以及‘學生潛能、學生自我教育、學生發展’為出發點來制定合力培養模式。”為此,學校專門制定了“2135”家校合力助推習慣養成新模式,即二個中心、一個主體、三個維度、五育機制。
尤其突出的是,學校深入開展了“家校合力助推孩子習慣養成實踐策略研究”,構建了“學、研、行、賞、匯”五位一體的有機家校共育聯系機制。在“五育機制”中,家長能充分參與到學校的各類事務,比如家校共同編制家校共育手冊、培養方案,為孩子的習慣養成明晰前進方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校合力的習慣養成教育新模式實施以來,學生好習慣逐步養成,素質修養不斷提高,變得“人人知禮,時時講禮,處處習禮,事事達禮”,家長也越來越認可學校的家校共育工作。(記者:譚茭 張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