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殘疾人創造什么樣的社會環境,全社會也將收獲什么樣的精神饋贈
又到畢業季。近日,華東理工大學一位學生在畢業典禮上的發言,不但贏得了現場最長久的掌聲,更在網絡上打動了無數人。讀書、升學、畢業、深造……這位名叫高羽燁的23歲女生,成長經歷聽起來和很多孩子并無二致,為什么能讓這么多人感奮深思?故事的特殊之處在于,她是一位聾人。
殘疾人,是現實生活中既熟悉又陌生的群體。說熟悉,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涉及家庭人口近3億,他們的身影并不鮮見;說陌生,殘疾人似乎和大眾的日常生活總隔著些距離。有的人對殘疾人依然不乏標簽化的認識,有意無意間,總會流露出“你們不一樣”的感受。
誠然,殘疾人在社會生活中難免顯得“特殊”。他們的世界或無聲、或黑暗、或傾斜,總有這樣那樣健全人難以體會的困難。但殘疾人的精神世界并不因此而自然殘缺,將“人”字支撐起來的是精神。高羽燁所講述的,就是一個懷抱不屈意志和堅韌品格的聾人女孩,如何與命運對話、如何創造屬于自己價值的故事。
“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社會生活中,如何看待殘疾人,并非一種單向認識。這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著社會文明的光譜,也映照著全體社會成員的互助精神、人文意識和平等理念。
實際上,高羽燁的故事在殘疾人群體中絕非個例。“千手觀音”的表演驚艷世界,震撼人心。殘奧會上,那些運動員的表現更讓人驚嘆:殘缺的身體可以迸發出如此澎湃的力量。這些故事喚醒了生命的潛能,刷新著人們對殘疾人群體的認知,更成為社會大家庭所有成員共有的精神財富,推動“參與、平等、共享”成為文明進步的重要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