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羽燁的故事不僅展現了她挑戰命運的勇氣,也為人們帶來更多思考和啟示。她在成長道路上,感受過如何“找到自己”的迷茫,經歷了從自卑到自信的蛻變。求學路上被拒絕的經歷,讓她發現“我是不一樣的”。她也曾后悔這樣的舉動——爸爸媽媽來學校看望,她提醒“不要在學校里打手語”。如今她可以坦然說出這些,正是活出自我、擁有陽光心態后的自然流露。而她之所以能觸動社會大眾,不僅在于其勇敢把握自我成長的軌跡,還讓人們有這樣的感悟——“命運共同體”意味著殘疾人需要幫助,也意味著他們同樣可以創造多彩價值,能夠回饋給這個社會滿滿的正能量。
不拋棄,不放棄,不但是殘疾人生命意識的底色,更應凝聚為全社會對待殘疾人的共識。教育、藝術、體育……都是幫助殘疾人群體融入社會大家庭的重要途徑。去年里約殘奧會上,“籃球女孩”錢紅艷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十幾年前,因為高位截肢,爺爺將她“放在”半個籃球里走出家門的報道令人心酸;殘奧會上,她在泳池中的感受“就像一條魚一樣自由”。體育對她最大的改變,在于打開封閉的心門,告訴自己:“我也能行。”而這樣的鼓舞,感動的又何止殘疾人群體。
如今,從地鐵里的輪椅通道到電梯上的盲人按鈕,無障礙公共設施正成為城市建設的標配。這樣的標配,也不應只體現在硬件的提升上,更應當在每個人的心頭激起共振。以心靈的平視塑造文明標尺,為殘疾人創造什么樣的社會環境,全社會就將收獲什么樣的精神饋贈。推己及人,所有的改變,最終都指向同一個目標,正如高羽燁一字一句吐露的心聲:“希望大家把我當作普通人,是和大家一樣,要努力工作和生活的人。同樣的,我也可以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薛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