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田:磨礪中前行,探索求新求變的創新教育實踐,科大少年班之路越走越寬
多年來,社會對少年班的質疑聲始終不斷,主要圍繞在是否違背了人才規律,在拔苗助長?此外,少年班迄今還沒有出現諾貝爾級的頂尖科學家,達不到人們的高期望值。
歷經39年風雨,中國科大少年班為何常青?辦學之路為何越走越“寬”?
少年班已經由當年幾十人的一個班,發展成以“少年班”命名的每屆約300人的學院,培養宗旨也悄然發生著變化,由最初培養頂尖科學家轉為培養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
在教育學者看來,當年許多大學放棄辦“少年班”的理由,除了少年班確實不適合擴大規模舉辦外,還需要傾注更多心血,甚至是教學成本,這也是不能維持長時間辦學的原因之一。
“培養特殊人才,需要耗費不同尋常的成本。在科大幾乎是舉全校之力來辦少年班,但我們是從探索教育改革、創新培養人才的大尺度來著眼。”陳旸說。
曾任中國科大校長的侯建國認為,少年班同學思維敏捷、興趣廣泛、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強,對科學研究興趣濃厚,可塑性大。為此,少年班是科大許多教育改革的試驗田。
首先,激發起這些孩子的興趣,夯實根基,才能讓他們走得更遠。
科大選擇的少年大學生,大多都有立志科學前沿研究的理想。按照拔尖科研人才需要的數理化等基本功要求,少年班學院先按照數學、物理專業水平的課程進行一年的基礎通識教育;第二年在全校范圍內自由選擇學科平臺,進入各學院學習;第三年再自主選擇專業學習方向。
“一開始學習特別難,什么都聽不懂!”唐榕向記者描述起初聽課時的茫然,盡管她也是同學們眼中的“學霸”。
少年班學習節奏非常緊張,多數人都保持早上6:30到晚上11:00的作息時間,并形成這樣刻苦的宿舍文化、班級文化。
杜江峰,如今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大教授,昔日也是少年班的學生。他坦言,自己的科研之路經歷過不順,但感恩少年班的培養模式。“經過基礎課強化訓練后,大家適應能力很強,不局限于某個特定的學科領域,從事不同學科的研究都得心應手。”
這項“通識教育”也在全校推廣:得益于良好的綜合素質訓練,中國科大畢業生在學科、行業之間轉換游刃有余,在各個領域都有很強適應能力和開拓能力。
因材施教,尊重個性化發展的培養方案,“先不分專業、再自由選擇”就是科大少年班的首創。
少年班針對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設計個性化培養方案,除了基礎課集中授課外,其他課程可在全校范圍內選擇修讀。畢業時再分別授予數學、物理、生物等不同的專業學位。
“我先試了無線電,上了電路分析,又去試了計算機,還是覺得不大對勁;后來又選了近代化學專業,但我更擅長物理,最終就選定了物理。”1982年考入少年班、當時14歲的盧征天,如今已是知名的物理學家、科大教授。
這種教育模式,賦予學生充分自主權,注重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少年班這些成功經驗,之后便在全校推廣,如今國內一些高校也復制這一模式,成為教育史上的創新之舉。
少年班格外注重書院式培養、專職化管理,師資、教學等都依托全校資源。
學院為學生配備學業導師,由精心挑選的近20位來自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業務水平高的老師組成。學院擁有18名老師的專職管理團隊,負責和學生的日常溝通和管理。
學院唯一開設的一門課叫“科學技術與工程導論課”,邀請所有院系的知名教授乃至院長來上課,講解各學科的精髓,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科學熱情。
一定程度上說,少年班就是一個“虛擬班級”,每個人都自由選擇自己的課堂,即使課程相同課堂也可能不同,只有開展集體活動或是回到宿舍時才回到這個班級。
“少年班的目的,不是選拔神童、培養神童,而是要給愛科學、有潛力的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也是為中國教育做創新實踐。”時任中科大校長的萬立駿如此說。
求實、求新、求變,一直是少年班教學主旨所在。少年班教學模式始終在不斷探索調整,大約3至5年辦學方式就有小的調整。少年班教育改革探索,既是一步步經驗積累的產物,更是與時俱進的創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