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一起推薦“13歲天才少年——寧鉑”的新聞事件,直接催生了少年班的創(chuàng)辦:江西一教師致信給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方毅,并隨即得到批示。方毅和寧鉑對弈圍棋的照片,一時轟動全國。
1978年3月,在李政道、楊振寧和丁肇中等著名科學家的倡導下,鄧小平、方毅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給予大力支持,中國科大創(chuàng)建少年班并招收了第一批21名學生,平均年齡14歲,最小的11歲,這期就包括當時大名鼎鼎的寧鉑、謝彥波等少年。
一時間,少年班成為社會熱議話題,諸多“神童”“天才”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甚至受寧鉑的影響,很多學生都在學圍棋。
王永,現(xiàn)任中國科大信息學院副院長,15歲參加了1978年的秋季高考,考取安徽省長豐縣第一名。“我對少年班非常向往,為此又專門報考。”
和王永同班的,還有如今的百度總裁張亞勤。入校時12歲的張亞勤,在地圖上費盡心思尋找合肥,那時地圖用圈標明城市大小:北京有三個圈,家鄉(xiāng)太原有兩個圈,而合肥只有一個圈。
進校之后,同學互相詢問高考成績。自以為高考成績不錯的張亞勤,知道山西高考第一名約410分,而他問到的一個來自江西同學分數(shù)為450分。他寫給母親的信里感嘆:“合肥很小,科大卻很大。”
首批經(jīng)半年預科學習的21位學生和67位參加過1978年秋季高考招收的少年大學生,合并成一個班,開始了中國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超常教育實踐。
在當時高考中斷十多年的形勢下,少年班給正規(guī)高等教育的恢復發(fā)展和人才意識的喚醒,產(chǎn)生了“沖擊波”式的推動作用。1985年教育部決定,在北大、清華、北師大、吉林大學、西安交大等12所重點高校開辦少年班,擴大試點。
但作為人才培育試驗田的少年班,發(fā)展歷程并非一帆風順。
伴隨當時媒體和社會的過度關(guān)注,一些早慧少年在成長中幾經(jīng)曲折,有些當初轟動一時的“天才少年”也遭遇種種挫折,后來并未如人們想象那般“成功”……
是否是拔苗助長?如何避免“傷仲永”式的悲劇?質(zhì)疑和反思始終相伴。上世紀90年代以來,各校少年班因教學模式、學校管理、生源質(zhì)量、學生個人心理素質(zhì)等原因,紛紛停辦。1999年,全國舉辦少年班的13所高校只剩下5個。
“從本質(zhì)上講,當時一哄而上的熱潮是沒有真正遵循少年的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而是簡單想獲得功利結(jié)果,這和高校管理體制相關(guān)。”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據(jù)有的學者研究表明,早慧兒童占比約為千分之幾,少年班不宜大規(guī)模去辦,也不宜不遵循孩子成長規(guī)律去辦。
2001年,上海交通大學少年班停止招生。至此,全國開辦少年班的高校僅剩中國科大、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雖歷經(jīng)風雨,但中國科大少年班卻恪守初心。開辦30年后,原少年班管委會(系級建制)升格為少年班學院。成果之豐碩,經(jīng)驗之豐富,在國內(nèi)首屈一指。
“科大少年班不急躁、不攀比,因材施教,一辦就是39年,始終探索教育人才新模式,做教育改革的試驗田。”中國科大少年班學院院長陳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