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而興起的一種新型商業模式。盡管“微商”營銷模式存在不少問題,但絲毫不影響其熱度。時至今日,這種新型商業模式更是打開了一片新的區域——高校校園,不少在校大學生在“微商”市場火爆的宣傳誘惑下投身其中。然而,真正賺錢的在校大學生沒有幾個,倒是不少在校大學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微商”給在校大學生帶來的是創業夢想還是“噩夢”?《法制日報》記者就此展開了深入調查。
“唯一一款使用真皮粉撲的氣墊,相當水潤透氣,現貨150元。”北京某高校大三學生羅淼編輯好文字,給實物拍好照片,按下發送鍵,這條消息立刻發送到她的微信朋友圈。剛剛開始“微商”生涯的她,朋友圈的封面圖已經換成了專業的“購買須知”,說起生意經來也頭頭是道:“這樣可以提醒客戶不要口頭預訂,確定購買直接按上面方式付款,方便省事。”
“微商”是什么?簡言之,就是利用互聯網社交網絡平臺進行商業運營的模式。如今,這種新型商業模式已經進入大學校園,甚至成為不少在校大學生創業的首選。
然而,校園“微商”并非看上去那么美好。
大學生做“微商”陷各類騙局
去年大學畢業,目前在甘肅省蘭州市做護士的梁靜,曾是校園“微商”大軍中的一員,銷售某品牌面膜。
“我表姐在賣面膜,我用過,感覺不錯,于是想推薦給身邊的人,順便還能掙些零花錢。”這是梁靜選擇加入校園“微商”大軍的原因。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自己用過覺得效果好,想賣給身邊的人順便賺點零花錢”“自己在外留學或者有親戚朋友在國外方便采購”,是不少大學生做校園“微商”的理由。他們的運作模式大體分為兩種:一是代理,即自己無貨源,需要從上一層代理那里提貨銷售,銷售商品種類有限;二是代購,即自己有貨源,可幫助客戶購買到他們想要的商品。
“‘微商’不占用太多時間,簡便易行。”梁靜說,“學生大多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去體驗。”不少做“微商”的大學生也表示,他們大多是利用課余時間完成產品的代購代銷,需要投入的經費也比較少。
不過,梁靜最終結束了“微商”生意。原因是,“本以為做‘微商’能賺很多錢,但實際上在做‘微商’的半年時間里,每個月賺的錢都不足500元”。
梁靜告訴記者,她算是幸運的,還有大學生做“微商”直接被坑。
“我朋友在福建集美上大學,今年2月初,她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在代售手機,于是想做代理。她在微信上一再跟對方核對‘貨源是哪里的’‘利潤是多少’‘一般到貨時間有多久’等問題。”梁靜說,就這樣,她的同學做起了代售手機的“微商”。在“朋友圈”努力推廣之后,她的同學找到了6單生意。下單后,對方發來一個網站讓我的同學查詢物流情況。每單都能查到,但貨到廈門就沒再更新。聯系快遞客服,無法接通;詢問下單的人,也沒人收到手機。最后的結果是,所謂的供貨商直接將她拉黑。
“也就是說,我的同學被騙了將近1.5萬元。”梁靜說。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被騙,還有大學生在做“微商”過程中“越陷越深”。
李雙雙(化名)是一名正在南京某高校就讀的大三學生。她告訴記者,自己家庭條件并不好,一般會在暑期打短工或做家教。去年上半年,學校里有一些女孩在朋友圈發各種減肥、美容類產品,還有人曬出每個月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銷售記錄。
“做‘微商’在校園里很普遍,我也幻想著和‘微商’廣告宣傳一樣,借此改變自己和家庭的財務狀態。”李雙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