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生去基層是不是理性選擇
大學生當兵,是年輕人腦子一熱的結果,還是理性的選擇?
清華大學武裝部部長熊劍平認為,如今入伍參軍的同學是一個自信的群體。這些學生回來之后,領導力變得更強了,有的還回到學校帶國防生。“入伍之后,我們會安排清華大學的老師走訪部隊,聽聽同學的感受和部隊的反饋,鼓勵同學在部隊中盡快成才。”熊劍平介紹。
曾有日本交換生經歷的女孩劉婷,2012年選擇了入伍參軍。退役回到學校,她并沒有閑著,2015年9月和2017年2月,她兩次帶領清華國防生赴美國西點軍校交流。“2016年5月4日,我與穿著軍裝的他走進婚姻殿堂,晉升‘軍嫂’,繼續著從軍夢、戎裝情……”劉婷說。
門良杰是一個愛笑的男孩,記者在清華校園見到他。與很多人不一樣,當兵退役之后,為了繼續留在部隊,他主動轉為國防生,從數學系轉到了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畢業后后,到海軍遼寧艦工作,隨后再返回學校讀研。
“我愿意留在部隊,沒有熱血的口號,就是有一種感情在里面,希望走這條路。”門良杰說。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史宗愷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一個故事,一名同學剛到部隊覺得不適應,還向他抱怨稱從小到大沒有受過委屈。結果半年之后,主動給他發短信說自己熬過來了。這名同學還幫著部隊修正了發射方面的部分程序,提高了發射準確率。
“什么叫錘煉?就是在高溫中,把鐵打成鋼,打出不一樣的品質,內心變得強大,才能獨立地面對這個社會,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在史宗愷看來,大學生入伍,是學校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徑。部隊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教育資源和組成部分,是培養可靠接班人與合格建設者的有效途徑之一。
史宗愷認為,學生在軍營的錘煉有利于忠誠、勇氣、血性、榮譽等軍人突出特質的形成,全面提升素質。
這些年,清華大學的學生選擇也在發生變化,2005年入伍大學生為兩人,如今已達到每年20多人;清華大學在2008年僅有16名畢業生到基層公共部門工作,2016年有220名畢業生選擇通過定向選調生的方式扎根基層。去基層,是很多清華畢業生的理性選擇。
熊劍平直言,雖然清華大學當兵絕對人數并不多,但是能反映出當代青年的一種選擇,體現了一種家國情懷,是青年中的榜樣群體,是同學們身邊的英雄。
“我對這批同學心懷敬意,不是我教育他們,是他們在教育我。”史宗愷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