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著一口流利漢語的加拿大學者貝淡寧將自己“落戶”山東大學的原因歸結為“優秀的師生,美麗的校區”,“當然,在山東研究儒家文化是很好的機會”。
2016年9月起,這位國際知名哲學家、社會學家以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的嶄新身份正式進入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僅半年時間,一個個與國外大學開展合作的機會在他手中成為現實。一個最新注腳是,今年夏天,學院部分學生將有機會前往北歐研究當地福利制度。
貝淡寧獨特的應聘經歷彰顯的是百年老校全球攬才的決心。2013年起,山東大學以全球發布公告、海內外校友推薦等方式尋才引才,至今已有10位在國內外學界享有盛譽的知名學者以院長和科研機構負責人身份加盟。
全職扎根而非“過客”,這些擁有“洋資歷”的學者如何應對“水土不服”?他們的加入能增添幾分活力?在越來越多中國高校面向全球攬才的浪潮中,山東大學的樣本值得解讀。
哪里“水土不服”,就從哪里改起
2013年剛被聘為山東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黃衛平就做了一件讓人目瞪口呆的事:主動將聘期工資全部捐給學校,自己一分錢不拿。
“剛一來就‘水土不服’,除了固定薪金,到年底根據自己做的事情算出點數,然后看績效。我擔心這樣的機制會影響我的思維,干脆退出。”此前,黃衛平長期在加拿大多所大學任教,對比之下,他索性“任性”了一把。
黃衛平也不習慣,信息科學明明是一門應用學科,學院不少老師追求的卻是論文數量,鮮有實踐成果轉化的意識,“結果離應用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