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個學生受到適宜的教育是課改的應有之義
“放大試卷”這個例子通過網絡、媒體“走紅”后,不少老師也開始思考:長期形成的教學做法,是不是符合孩子們成長的需要?孩子各方面發展發育的差異,應該得到更多重視和尊重。
比如,以往課堂紀律總是要求孩子“手放好,坐端正,耳朵聽仔細”,但常常會有一些“特殊”孩子,有的手里擺弄件小東西反而能集中注意力,有的貌似在神游,但卻能跟上節奏、答出問題,還有的甚至會在課堂上喊叫、跑出教室。這時候更需要分析判斷具體原因,而不是一概以“亂動、注意力不集中”斥之。
鄔芳琴校長說,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學習接受方面有“視覺型”“聽覺型”“動手型”等不同的幾類,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設計上多動腦筋,“一講到底”效果不會好。面對各種原因導致的問題,不能簡單化地“一刀切”,“要學會等待和寬容”。
由“放大試卷”引發的思考和探索還在繼續。孫老師告訴記者,她還在琢磨一些新辦法,希望在適當時機繼續嘗試。比如有一些閱讀理解或應用題特別弱的孩子,問題可能出在視知覺能力上,既然“看”不懂題目,能不能改由老師把題目讀給他們聽?
當前,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正不斷深入。因材施教、因人而異,讓學生各得其所正是課改的應有之義。
從今年開始,浙江在全省中小學全面推進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韓平談及課改時表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有獨立特色的人,教育也應該更加個性化,“理想的義務教育是全面性和差異性、社會化和個性化的統一。讓每個學生都能受到適宜的教育,人人成才,這才是教育本源意義上的真正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