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源功的回信
趙克清同學:
來信收悉,感謝你的信任,現就你提出的問題簡單談一談我的看法,和你共同探討一下。你在信中提到的兩個問題,我覺得其實是一個,那就是如何看待和處理“理論知識學習與參加社會實踐”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人際交往也是一種實踐,我的看法是“學習是基礎,實踐是手段,實現自我、服務社會是目的”。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自己最應該做好的事情,作為大學生,你們所處的年齡階段決定了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性和不可替代性。古語說得好,“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大學系統理論知識的學習具有根本性,決定著你們未來實踐能力的高低,應該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投入最多的精力。除了理論知識,大學里你們要學的還有學習的方法,研究的方法,面對問題的看法、態度以及思維方向等,正如我們的校訓所言,“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縱觀古今中外大學發展歷史,從古希臘雅典的學院、我國漢代設立的太學,到今天的現代大學,無論形式怎么變化,大學教育的目的都是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學習的核心任務都是學知識、學方法、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體系,提升綜合素質。要出色地完成這些任務,你們就必須潛下心來、俯下身子,心無旁騖,掌握學習方法,打好知識功底,這是成才的基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適當的、必要的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你們提早了解適應社會,正確認識自我,提高組織協調能力,增強創新意識,完善個人品行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社會實踐是一個涵義非常廣泛而深刻的概念,嚴格來講,學校和老師組織的各類實訓和實驗活動和你信中所指的社會實踐不能歸為一類,它們應該是理論知識學習的一部分。而你所指的,也是我們討論的社會實踐應該是走出校門、走入社會,參加社會機構組織的一些有償和無償的,諸如志愿者、家教、打零工甚至是創業嘗試等。作為校長,對你們參加這類實踐活動,我是支持的,但同時我認為一定要分清主次,要對參加社會實踐有明確的針對性、目的性和規劃性,不能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所謂的社會經驗,這樣既浪費了大量寶貴的學習時間,從而導致舍本逐末,也不會從中獲得你需要的應用實踐能力,將來與社會需求也會相距甚遠。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古今中外不乏處理好理論與實踐關系的例子。毛澤東之所以能成就偉業,帶領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正是有著充分的理論準備和豐富的實踐積累。馬克思主義的創立正是馬恩基于費爾巴哈、黑格爾、亞當·斯密、歐文、傅里葉等前人的思想和積極參與歐洲革命運動的產物。做學問也好,做事業也罷,都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統一。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對你和同學們有所幫助,祝生活愉快,學業有成。
婁源功
(原標題:大學新生提問如何兼顧社會實踐與學習 婁源功懇切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