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火車”就這樣有了規律而高效的“運作”時刻表,沉潛而奮進著。
“車頭”與“車尾”
在這列“動力火車”上,5個人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其中,張振是差點兒保研的學霸,熟諳理工科的解題邏輯,在9舍318寢室,有“領頭羊”之譽。用大伙兒的話講,“他只需3天時間溫習,就能把材料力學知識框架完美搭建起來。”
因為開始備考的時間較晚,他們錯過了暑假留校復習,另外4個人的進度遠遠落后。許楊把高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忘得一干二凈,蔣之添讀不太懂英語閱讀,張澤民和沈偉周旋在材料力學“剛度”“強度”“穩定性”中……這時,張振就扮演著“車頭”的角色,為大家釋疑解惑。張澤民說:“如果當初他保研成功,我們現在結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南京的冬天格外濕冷,2016年也不例外。11月中下旬的一天,南京下起了冬天的第一場雪。溫暖的被窩攫取了大家的斗志,一大早張振仍然準點背著書包去圖書館自習。“當你發現室友在看書學習的時候,你無論是睡覺還是玩手機,都是會有愧疚感的。”
如果將張振比作“績優股車頭”,那蔣之添是當之無愧的“潛力股車尾”。他是這個寢室最后加入考研大隊的人。
那時蔣之添六級尚未“闖關”成功,應付詞匯量繁重的考研英語格外力不從心。于是他狠下心,將6500個考研詞匯從頭到尾過一遍,并把1500個核心詞匯讀完3遍、背完3遍、默寫完3遍。蔣之添酷愛足球賽,備考的時候,碰上巴薩、曼聯、拜仁、米蘭的比賽,他常常一邊通宵看球、一邊背英語單詞。功不唐捐,他考研英語考了82分。
考研正式報名結束之后,報考同專業同方向的蔣之添和沈偉正式確定“競爭關系”。剛開始,逢有歐洲杯蔣之添便早早收拾準備回寢室,不過在走之前,他會耍盡“招數”試著阻止“對手”沈偉復習,“誘惑”他一同回去。幾次“干擾”無果后,蔣之添只好放棄球賽,重新翻開書包,掏出課本學習。
考研沖刺期的一個晚上,將近凌晨3點,蔣之添的手機短信提示忽然響起。他早上打開一看,是沈偉發的一篇英語范文和一張“奸笑”的表情。原來沈偉那夜失眠,他意識到,英語范文會讀會背都沒多大意義,重點是能默寫出來。于是他向“對手”蔣之添“宣戰”。此后,兩人開啟了每晚短信“范文互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