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為了上好思政課,教師們十八般武藝輪番上陣,也是“蠻拼的”。
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把教學App請進了思政課堂,VR(注:虛擬現實)也在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近代史課上驚艷全場,讓學生在教室一方天地內即可“重走長征路”。
而沒有這些“燒錢”的新技術的老師,有的開始解鎖微信公眾號的教學新技能,通過微信公眾號后臺留言實現課堂上的實時互動;有的試著微博上突圍,如微博昵稱為“指尖上的思政課TDD”的屠丹丹在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部任思政老師,通過發起微博話題引導同學們線上討論,討論激烈的時候,評論過千條。
學生不能從課堂中有所獲,再酷的技術也會淪為“廢柴”
如果不能讓學生從課堂中有所獲,再酷炫的技術也會淪為“廢柴”,再高大上的思政課也會變“雞肋”。
不少同學都“感覺思政課沒啥用”。究其原因,沈震分析,“思政課多是抽象的理論,而不少老師在講課時只是單純把教材搬上PPT,只是在‘快遞’知識,而不在乎學生們簽不簽收。”所以在上課前他就通過手機給學生推送資料,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配合理論講授的教學案例越貼近學生們的生活實際,越能滿足孩子們成長的需要,就越有說服力和實效性。”
“思政課是講大格局的思維,但學生是‘你有你的大格局,我有我的小確幸’。” 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熊曉琳教授建議老師們要因時而進,不斷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感染力和實效性。“在教學內容上,要有問題意識,注重四點交集找問題,即把教學重點、理論難點、社會熱點和學生關注點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方法上,可以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方法,用接地氣的語言向他們傳授大格局的思想”。
思政課也并非中國特有,但不同國家所采用的方式不同,比如美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融入公民教育等之中。而美國大學思政教育除了課堂教學,還致力將這種教育社會化、通俗化、政治化,對此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宋磊也有同感,“比如正上映的電影《血戰鋼鋸嶺》,其實講的就是美國的自由主義和愛國主義,用這種形式更容易無聲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