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借貸接受度:
超七成受訪者一定程度接受
調查中列出了四大類校園借貸平臺:包括傳統電商平臺、校園分期平臺、P 2P借貸平臺和線下平臺。總的來說,受訪學生對校園借貸平臺知曉率較高,傳統電商類平臺總體知曉度相對更高,其中,一提到借貸平臺,有近八成受訪學生會說到“螞蟻花唄”。從未聽過校園借貸平臺者僅占10 .06%。
在被問及對校園借貸的接受程度時,明確表示不接受校園借貸的受訪者僅占25 .03%,其余受訪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校園貸。值得注意的是,受訪者對不同平臺的接受度并不相同,有受訪者表示僅接受傳統電商平臺的校園借貸。
對于不接受校園借貸的受訪者,其主要原因是沒有借貸需求,占60 .16%,其次是覺得不可靠以及害怕自己沒有還貸能力,分別占53 .30%、39.97%。
借貸主要用途:
改善物質生活為主
調查結果顯示,不同校園借貸產品中,傳統電商平臺的使用比例最高。其中,用過螞蟻花唄的受訪者占31 .35%,遠高于其他平臺;而使用過京東白條和分期樂的受訪者分別占12 .28%、7.13%,排在第二、三位。此外,其他平臺的使用比例均未超過5%,另有61 .05%的受訪者從未使用過校園借貸產品。
受訪者使用校園借貸產品的用途主要是改善物質生活(如購買數碼產品、服飾、美妝產品等)者,占53 .27%。基本生活支出、娛樂支出(如旅游、打游戲、聚會等)以及基本學業支出,比例分別為36.01%、23.81%、13.39%。此外,還有受訪者使用校園借貸產品進行投資理財、校園創業、考證培訓等。
調查中,有廣東財經大學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一些大三、大四的同學用借貸產品創業,多是在校內或校外開一些小吃店或飲品店,其中有人借了十萬元,最后連本帶利賺了五六萬元。
調查中,75 .32%的受訪者 聽過“校園裸貸”事件。77.31%的受訪者認為“裸貸”事件中,“大學生自身”應負主要責任,其次是借貸平臺和放貸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