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體質下降了,學校著急了,紛紛給體育鍛煉“加碼”。既想鍛煉又怕出事故,咋辦?社會上出現一個怪象,部分學校用上了軟式足球、軟式排球等器具。在昨天的市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東城團全團會上,一些代表提出,應該敢于放手讓孩子鍛煉,在體育鍛煉中過度保護,未必是好事。
學生體質下降需多鍛煉
這次上會,匯文中學校長、市人大代表陳維嘉最關心的議題就是學生的體質健康。在東城團的全團會上,他談了一個現象,過去三四年,據他觀察,未必有一個學生架拐,現在一年大約就有四五個。
“什么原因?”這番話引起東城區委書記張家明的好奇。
“缺乏鍛煉,再一個飲食有問題。”陳維嘉說。
“還得鍛煉啊!”張家明直言不諱。
還有代表反映,有的學校怕學生踢足球把腳傷了,用軟式足球,有的怕打排球太硬,換成軟式排球。
陳維嘉說:“一些項目,學校出于謹慎,索性不敢開!”
“要敢于讓學生鍛煉啊,怕擔責任哪能行?”張家明坐不住了,他說,區里給教委提出來,一天不少于一個小時鍛煉,而且是不少于一個小時出汗的鍛煉。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本市城區一些學校把“硬排”換成“軟排”。有學校解釋,學生初學“硬排”時,因為沒掌握技巧、用不好勁兒等原因,總有人手臂、手腕紅腫,進而產生畏難情緒,失去學習的信心。為此,學校將“硬排”換成了軟式排球。
硬球變軟球只為降風險
對于“硬排”換“軟排”,石油學院附中體育特級教師索玉華持反對觀點。她告訴記者,雖然“軟排”和“硬排”規格一樣,但很多體育老師對于這種教具并不認可,不少學生也覺得“沒意思”。此外,中考體育考試允許學生在籃球、足球、排球中“三選一”進行測試,其中,選排球的學生需要完成“連續墊40次球”,而考試規定是不能使用“軟排”的。索玉華認為,如果學生平時練的是“軟排”,考試卻得用“硬排”,肯定會不適應。
索玉華分析,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被家里養得太嬌氣,身體素質和力量都比較差,缺乏基本的防護知識。而有些家長也過于謹慎,見孩子受點兒傷就要跟學校討說法,體育老師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自然會減少教學內容。
過度保護未必是好事
陳維嘉也認為,沒有在真實的訓練環境當中磨煉,過度保護,對學生未必是好事。正常的體育項目,只要實施較好的保護措施,學生應該能承受。
以他所在的匯文中學為例,學校在田徑、游泳、足球等項目上均有優勢,不僅不建議學生踢“軟球”,還鼓勵他們啃“硬骨頭”。游泳,在家長眼里是一項有點“冒險”的運動,在匯文,這是學生必備的技能,不會游泳不能拿畢業證。“我們已經堅持了六七年,到目前為止,除了身體條件等特殊原因之外,還沒有出現學生因為不會游泳而不能畢業的例子。”他說。
游泳課上,為了保障學生安全,他們安排了專門的教練和救生員,利用專業設施將一部分泳池底部墊高,形成了淺水區,初學者在淺水區中活動更容易承受。
陳維嘉說,提這個建議,也是想呼吁社會對孩子鍛煉予以關注。在運動中不可能完全杜絕事故,真有事故,希望有關部門出臺權威的標準,讓學校責任更加明晰。
現行的體育健康評價標準多是以運動成績作為評價標準,他說,跑得快不一定就是身體健康,北京應該推出更加完善的標準,最好能納入視力、心肺系統、呼吸系統等指標。此外,目前中考中體育占40分,其中30分為運動成績,10分主要考查平時運動表現。陳維嘉希望,在考查學生平時表現時,相關部門能出臺統一的相對客觀的標準。(記者 任敏 孫宏陽 賈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