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類人容易成為霸凌者
有些行為是病,需藥物治療
趙國秋梳理了一下正式發表的論文,以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15年的一份調查,得出中國的校園霸凌的發生率為6.1%。
他說,霸凌者主要是三類人,行為兒童(也稱品行障礙)、學困生(個子高大、成績差的男生居多)和適應障礙者(對環境、人際關系的適應有障礙)。
趙國秋說,有品行障礙的學生,好的時候很好,但發作時會失去控制,如果馬路上有小蟲子,會發泄似地碾得粉碎。“這類學生普遍念不好書,跟同學也無法融洽相處,需要進行藥物治療。”
還有一類學生智商沒問題,理解能力也可以,就是不能集中聽老師講課。這是一種注意缺陷綜合征,過去叫多動癥。10年前,這類學生的占比在3%以下,目前在中小學生中占比超過5%。“他們可能只有20分鐘能保持注意力集中,超過了就坐不住,喜歡影響別人。這也是一種病,單純靠心理輔導無法完全治愈。”
還有一種邊緣性人格,孩子的很多不好行為來自于性格本身,有可能是遺傳性的。“比如有些父母是神經質的,總喜歡做一些投入產出不成比例的事情,遺傳給了孩子,就要盡早矯正,越小矯正越好,超過四年級了再去矯正,治療效果會成倍下降。”
至于被欺凌者,性格特征是:內向、膽怯,傾向于忍耐。對他們來說,如果超過半年時間被欺凌而沒有得到有效干預,其人格發展將遭到破壞性的影響。“他們突出表現為自卑、自我否定,即使博士畢業,還是沒自信。”
糾正減少校園霸凌現象
家庭教育很關鍵
會場有位家長說,去年兒子參加一個走戈壁的活動,隊里有個高個子男生,對走得慢的同學動不動就踢一腳。晚上睡覺,他也愛拿電筒去照同學的眼睛。“我兒子看不過去,就去制止,這個同學說,你能拿我怎么樣?我兒子氣不過,就一拳打了過去。”這位家長問,兒子的這種行為有錯嗎?
杭州家長學校總校常務副校長、家庭教育專家韓似萍說,以暴制暴肯定是不對的,“有道理就可以隨意而為嗎?我們需要給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即使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錯誤的行為就該不被允許。”
韓似萍說,我們需要引導孩子什么是好的行為,杜絕不好的。一旦孩子做錯了,一定要通過懲戒的方式讓他們不敢再做同樣的事。
朱警官講了一個例子,再次證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一次,我到一所學校出警,看到很多家長在與一名家長交涉,原來他們的孩子都被同一個孩子欺負了。那個熊孩子來了后,這位家長當著所有人的面,打了孩子兩巴掌,緊接著又踹了一腳。”朱警官說,大家當時都傻了,也知道了這個熊孩子的暴力傾向是哪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