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日歷即將翻到2016年最后一個月的時候,教育部發布2017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預計795萬,較今年新增30萬。新增22萬、16萬、30萬,回顧過往3年,逐年增長依然是高校畢業生數量變化的主旋律。
“面對復雜嚴峻形勢”,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如此概括當前的就業壓力。一面是依然不可盲目樂觀的經濟和就業環境,一面是持續增長的畢業生數量,接下來的半年,對于即將走入社會的795萬大學生來說,注定是一段不小的挑戰。
如何在復雜嚴峻的形勢中打造更多“就業穩壓器”,如何在簡單追求“就業數量”的同時更關注“就業質量”與“就業滿意度”,如何將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變成畢業生理性擇業、提升創業創新能力、高校下大力氣提升教育質量的動力,在壓力中尋求突破之道,還需政府、社會、高校、畢業生等共同發力。
整體就業好于預期,外部環境相對積極
今年2月,國新辦曾就就業和社會保障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當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的話還言猶在耳。就業形勢比較復雜、非常艱巨。第一,化解過剩產能會造成一部分職工下崗;第二,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有一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會造成企業用工不足;第三,以高校畢業生為主的青年就業群體的數量還在持續增加,這將對就業產生很大的壓力。此外,中職畢業生和初高中畢業以后不再繼續升學的學生大約也是這個數量。青年的就業群體加在一起大約有1500萬。
如今,9個月過去了,在正視壓力的同時,也出現了更為積極的因素:經濟增長趨穩。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7%,與上半年持平。其中工業的趨穩態勢更加明顯,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0%,與上半年持平,而且進入三季度以后,工業用電量、發電量、貨運量指標都明顯好轉,工業呈現出明顯的企穩態勢。
同時,整體就業好于預期。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67萬人,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預期目標。9月份31個大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低于5%,這是自2013年6月份以來首次低于5%。
穩的基礎有所加強,前三季度穩中提質的國民經濟運行,無疑為2017年的大學生就業提供了一個相對積極的外部環境。但同時也必須看到,近年來逐年增長的考研人數、從海外學成歸來的海歸人數,以及高校學科設置與就業狀況的結構性錯位,大學生面對就業自身定位失衡、大學生創業在就業中占比不高,創業成功率仍不盡如人意等因素,依然共同促成了當前就業的嚴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