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林超在臨川學校上高一。林超在《紀念劉和珍君》這篇課文上工工整整地記下老師的板書:劉和珍是一位渴求真理與進步,富于斗爭精神,有遠見卓識,溫和善良而又具有愛國熱忱的青年學生。這個曾經(jīng)不想上學的男孩回到了父母身邊后,連續(xù)前進,在上次的生物考試中取得了單科狀元。
在這所租來的學校里,江西元素隨處可見。走廊上,臨川人湯顯祖、王安石、曾鞏在墻上微笑,班級也以這些名人命名。為滿足“江西胃”,學校食堂特意推出小炒肉等江西招牌菜。但這些自小在北京長大的孩子起初并不認識他們的名人老鄉(xiāng),他們的味蕾也失去了喜食辣椒的故鄉(xiāng)記憶。現(xiàn)任校長魏媛媛還把從江西引進的臨川教育模式和北京的素質教育思想結合在一起,“既有江西的勤學,又有北京的眼界”。
這些能留在父母身邊的孩子,用紅紙折了幾朵百合花送給胡雨龍,他一直珍藏在書柜里。
“以前暑假時,我趕緊關手機,就害怕別人托我辦入學的事。”胡雨龍晃晃手機,“現(xiàn)在必須開機,而且要主動把學校推銷出去。”在培養(yǎng)了兩屆畢業(yè)生后,這位一直低調的教育工作者漸漸接受媒體的采訪,一遍遍闡釋自己的想法。在他看來,這是“在為北漂孩子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