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她在床上支個小桌,在最艱苦的時候告訴自己:你現在努力奮斗將來就會有書房。后來發現,奮斗了這么多年,讀了幾籮筐的書,卻離書房越來越遠了。
陳盈的博士同門師兄在猶豫了一年之后,終于決定離開北京。他原本在北京一家國內頂級刊物工作,平臺很好,但月薪只有五六千元,其中一半要用來付房租。師兄決定南下,去一所普通的高校,雖然平臺小了,但新單位給他20多萬元的安家費,外加每平方米3000元的購房優惠。
還有不少同學畢業后拿著博士學位去北京的中學工作,原因是中學有希望解決住房。
師兄離開的時候,導師很生氣,但仍然拍著他的肩膀說,“你們的難處我知道。”導師在2005年來到北京,一直覺得房價貴沒買房,蝸居在單位分配的一間小房子里,他和老婆都喜歡看《夢想改造家》這類節目。直到去年,導師才在六環外買了一套房,但因為不會開車,一直沒人住,“他在北京這么多年,混到了博導,還是沒法把父母接來住。”
“有時候失落的不只是我們這群外地人。”陳盈有個閨蜜,打小在北京的四合院長大,院子里種著梧桐,有她無限的兒時回憶。后來因為全家人都想住樓房,就把院子賤賣了。現在,閨蜜兩口子經常夜騎自行車,來看一眼院子。閨蜜的丈夫學建筑設計,一直想開個民宿,他跟老婆說,“我們努力奮斗,有一天再把這個院子買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