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過半,各種旅行團、夏令營、暑期班還在繼續,關于“暑假你給孩子花了多少錢”成為不少家長討論的熱門話題。
8月12日,游客冒雨在清華大學校門外排隊等候入校參觀。暑假以來,不少游客帶著子女蜂擁至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一睹中國最高學府的風采。中新社記者賈天勇 攝
家住上海的朱女士剛剛帶兩個女兒從英國參加完夏令營回來。14天,22000元人民幣,加上來回機票、住宿,超過14萬。習慣了住大別墅、出門住五星級酒店的孩子第一次嘗試跟別人合住一個十幾平米的宿舍,心理肯定有落差,但后來孩子適應得不錯。這種“接地氣”的“吃苦”鍛煉讓朱女士覺得還算有收獲。
朱女士說,孩子所在的國際學校,每到假期孩子們都會去某個國家旅行。通過旅行一方面增長孩子見聞,也能密切和同學的聯系,如果什么都不參與,孩子難免有被排斥之感。
這股風氣也逐漸蔓延到大城市公立學校,開學后“你都去哪些國家玩了”成為同學間的熱門話題,這讓只在國內旅行的同學都不好意思。于是有的家長咬咬牙也要讓孩子出國開開眼界。
暑假期間,安徽省合肥市十里廟社區開辦少兒國術班,轄區小朋友可以免費學習武術,感受傳統武術文化。中新社記者 韓蘇原 攝
像朱女士家這種實現財務自由的家庭在中國并不是多數。她基本每年都會讓孩子出國兩三次,二三十萬的費用在她看來“很平常”。而對大多數中國家庭來說,日益增加的寒暑假開銷,越來越成為不能承受之重。
今年暑假剛開始,一篇名為《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在自媒體上熱傳,文章中的女兒過一個暑假要35000元。其中,去美國游學,10天20000元;請阿姨照顧,5000元;再加上鋼琴課、游泳班、英語、奧數、作文培訓費,這位在廣州企業當高管、月薪三萬出頭的媽媽,一月收入竟負擔不起女兒的暑假,引起熱議。
8月3日,小朋友們在合肥科技館體驗氣流投籃。當日,安徽合肥三十頭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組織夏令營活動,小朋友們在科技館內體驗了豐富多彩的科技小游戲。中新社記者張婭子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