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形》系列最新作品《異形:契約》已于6月16日空臨各大影院,繼前五作《異形》《異形2》《異形3》《異形4》《普羅米修斯》后《異形》之父雷德利?斯科特強勢回歸,構筑更為宏大的“異形世界觀”。此次,雷德利?斯科特的這部最新作品究竟將回歸經典,還是另辟蹊徑?
日前,電影頻道《今日影評》節目特邀影評人“電子騎士”嚴蓬做客節目,獨家點評:《異形:契約》復活經典元素,重啟“異形王國”。嚴蓬在《今日影評》中表示,導演在新作《異形:契約》中將恐怖氣氛和哲學思辨兩者看似難以融合的元素很好地呈現了出來。
系列續作各具特色 “雷神”回歸把握風向
《異形》系列包括這一部《異形:契約》在內一共有六部系列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受到了業界的好評。同時,這一系列當中不乏名導,除了《異形》之父雷德利?斯科特之外,還有像詹姆斯?卡梅隆、大衛?芬奇這樣的知名大導演也打造過《異形》系列電影,成就了這一不同反響的科幻電影系列。
影評人嚴蓬在《今日影評》中逐一分析了目前為止上映的《異形》系列每一部的風格。1979年上映的《異形》系列第一部耗資1100萬美元,這個在現在看來不起眼的花費在當年是與《星球大戰》相媲美的級別,是一部非常大制作的影片。《異形2》(1986)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場面激烈、熱鬧,導演把《異形》這種怪獸片當作了戰爭片來拍攝,人類戴著機甲,運用榴彈和火槍與“異形”發生了非常精彩的對戰。1992年上映的大衛?芬奇執導的第三部《異形》,逃獄成為了影片的主題,削弱了《異形》系列的恐怖感。而在1997年上映的《異形4》中,曾執導《天使愛美麗》的法國導演讓?皮埃爾?熱內,將其轉變成了他特有的暗黑華麗風格。
從2012年的《普羅米修斯》開始到今年的《異形:契約》,《異形》之父又重新重執導筒,因為他認為經過其他幾位導演的演繹以后,《異形》系列已經變得有些脫離他想要塑造的宇宙觀了。所以,從《普羅米修斯》開始,雷德利?斯科特強勢回歸,打造了這兩作《異形》前傳。
人工智能終極思辨 驚悚哲學巧妙融合
作為《異形》之父,雷德利?斯科特一方面要為整個系列開拓更加廣闊的空間,實現更為深入的哲學思辨,一方面要實現的它的商業價值,《異形:契約》在這兩者上達到了非常好的平衡。此部《異形》系列最新作《異形:契約》中仿生人成為了故事主角,影片的重點不是再是人和“異形”的對抗,而變成了人與人工智能之間的對立關系,“異形”在這一作中反而成為了配角。這部影片利用仿生人之間的對抗對立的關系,呼應了當下人們對于人工智能的一些憂慮和擔心。自“阿爾法狗”打敗了圍棋冠軍柯潔后,大眾在感嘆科技的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對于人工智能的顧慮。嚴蓬在《今日影評》中談到,影片真正在探討的其實不是仿生人會不會代替人類的發展,而是人類、仿生人和異形三個物種誰能發展到更高的階段,誰能夠真正地超越自己,探討的是生存的主題。
自上一部《普羅米修斯》起,雷德利?斯科特便開始大膽地探討一系列哲學命題,影片幻想并探討了關于人類起源的話題,以及人類和造物主的關系,故事較為深奧難懂。相較《普羅米修斯》圍繞黑水、進化和造物主等比較難理解的元素展開討論,這部新作將緊張驚悚的畫面和哲學的思辨內容很好的結合在了一起。仿生人也會去討論人性和人生,他們表達了自己的困惑,他們在探求自己為什么被創造出來,探求生活的目的和意義,這是非常奇妙的著眼點。嚴蓬點評道,電影之中有一段仿生人之間的討論,很像英國莎士比亞戲劇中人類對于自我存在的思考。
新作《異形:契約》描述的故事更為易懂,嚴蓬在《今日影評》中評論道,導演在這部中對整體氛圍把控很到位,維持了一貫以來《異形》系列驚悚的氣氛,回歸了第一部中,恐怖從平靜中慢慢開始蔓延的風格特點。
正像《異形契約》這個電影的名字一樣,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也如同和觀眾做了一份契約,他給觀眾帶來他們期盼的怪獸驚悚元素和龐大的動作場面,也希望觀眾可以理解他對探討深刻哲學命題的追求。努力在可觀性和深刻性之間尋找到平衡,在恐怖驚悚和哲學思辨中達成統一,《異形》系列電影也由此獲得了更為旺盛的生命力。
據悉,電影文化評論類日播欄目《今日影評》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檔于電影頻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