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桐送朱丹的絲巾
重塑輝煌 讓千年古技法傳承交融
濕拓畫全稱是大理石紋水拓畫,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并發展,土耳其將其申請并成功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巧的是,來自古絲綢之路起點“長安”的女孩李昕桐,從土耳其將其帶回中國。十幾年前李昕桐定居土耳其,師從當地的濕拓畫大師Erol caglar,聽老師講述歷史,她探究起濕拓畫發展脈絡,發現它可能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原來宋代的蘇易簡就曾在《文房四譜》這本書里記述了唐朝有這門相似技藝,李昕桐說,“在《文房四譜》里就有介紹過,在我國唐朝的時候,大約七八世紀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這種裝飾紙張的藝術。”關于這種唐朝工藝,她介紹:“當時通俗一點的名字叫作‘流沙紙’,稍微文化一點的說法是‘流沙簡’。”根據記載,這種“流沙紙”的制作工藝與濕拓畫十分接近,但她告訴我們,“非常遺憾的是,接下來就失傳了。”
雖然中國的“流沙紙”失傳了,但李昕桐在土耳其傳承了濕拓畫,學有所成還獲得了“出師證”。李昕桐目前已經開班授課,一帶一路給了她靈感,她的心愿就是把濕拓畫帶回中國,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傳承人。如今的李昕桐努力讓濕拓畫在中國落地生根,還嘗試融入一些中國元素,讓它更具有本土特色,“梅花我也畫了畫,荷花我也試了試。”之所以選擇《出彩中國人》這個舞臺,李昕桐表示,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分享,到能夠觸及最多同胞的地方,來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