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機器狗在翔安區的公園內“巡查”衛生情況。
環衛巡查車輛搭載AI設備,能自動識別道路不潔、垃圾桶外溢等問題;機械“兵團”上陣,告別傳統的“人海戰術”,重塑清掃保潔新格局……近年來,廈門市積極推進環衛工作提質增效,不斷創新工作思路與方法,優化環衛作業模式與流程,加強隊伍建設,主動擁抱新一輪科技浪潮和“人工智能+”行動,大力推動環衛作業向機械化智慧化轉型,以科技為筆,以創新為墨,繪就城市潔凈新圖景。
智慧化賦能
讓環衛管理更加精細
環衛行業和人工智能,這兩個看似完全不相關的領域,一旦融合,將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近期,市環衛中心環衛巡查車輛頭頂加裝了“智慧大腦”——AI設備。車輛行駛在路上,AI設備能夠自動捕捉、識別垃圾撒落在地、亂堆放亂張貼、垃圾桶滿溢等環境衛生問題,智能定位事發位置,自動生成工單,助力工作人員更及時更全面地發現和處置環境衛生問題,從而營造更加潔凈的環境。
高壓水柱精準沖擊地面縫隙,四維集成輪盤高速旋轉擦洗,智能吸污口同步回收泥水混合物……清掃車一過,地面干干凈凈。交出這樣“成績單”的,是一輛在思明區觀音山片區正式“上崗”的無人駕駛清掃車。通過人機協作,更多環衛工人轉向設備操控、維護和衛生死角清理等工作,不但降低作業風險,還提升了環衛作業精細化程度。
在湖里區市政道路上,擁有輔助駕駛功能的小型清掃車可通過AI系統,完成自動清掃作業。海滄環衛在環衛車上安裝了盲區報警器及360度視頻監控,并引入AI技術,精準洞悉車輛的實時運行情況,提高駕駛員的行車安全。
在翔安區的公園內,24小時在崗巡查的智能機器狗,不僅是保潔小能手,還能實時采集、對比信息,迅速生成詳細、精準的質量預警事件報告,讓環衛作業提速更提質。
機械化作業
讓清掃保潔更加高效
環保、安靜、高效的純電動掃路車,密閉性更好的垃圾壓縮車,能在背街小巷穿梭自如的小型電動清掃車……近年來,“大中小微”不同類型的環衛機械裝備陸續在我市投入使用,讓清掃保潔實現“全方位覆蓋、無死角攻堅”。
主干道“衛士”攻堅。每日清晨,大型掃路車沿主干道巡航,憑借強吸力將路面灰塵、垃圾“一掃而空”,單次作業效率相當于20名環衛工人;高壓沖洗車緊隨其后,高壓水槍精準沖刷墻角、路緣石頑固污漬,讓路面重顯本色。
背街小巷“精靈”補位。小型電動清掃車化身“靈活擔當”,輕松進入大型機械無法抵達的狹窄區域,填補清潔盲區。
垃圾收運“專列”閉環。我市配足配齊垃圾分類運輸車輛,分顏色噴涂明示運輸垃圾類別,大力推行“定點收集、桶車對接、公交化運輸”的錯峰直運模式。現已設置1000余條直運線路。
在環衛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我市還持續創新環衛工人培養模式,為基層勞動者職業發展提供新范式。比如,海滄區、翔安區打破傳統工種界限,創新推行市政、綠化、環衛“三合一”綜合管養模式,開展系統性、場景化技能培訓,工人技能復合提升率達到80%以上,實現“一人多崗、一專多能”。通過定期舉辦環衛職工技能競賽,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干”目的,為提高環衛作業質量提供堅實的人才隊伍保障。
鼓勵創新
讓環衛服務更有溫度
環衛工作一頭連著城市形象,一頭系著民生福祉。
市環衛中心持續用好評價制度,鼓勵各區環衛創新發展,不斷提升設施設備水平,讓環衛服務更有溫度。
為方便行動不便人群,如坐輪椅者、推嬰兒車的家長等,翔安區宋坂公園公廁第三衛生間采用了電動門裝置,如廁人員觸摸即可自動開關和上鎖解鎖,同時,電動門配備了安全傳感器,當檢測到有物體阻擋時會立即停止關閉。
湖里區櫻花街公廁設置了物品遺留提醒架/掛鉤,若有物品遺落,廁內廣播及護廁員管理間將同時響起提示,可及時、有效提醒如廁人員,避免物品遺留。
思明環衛部門在果皮箱、保潔車、煙頭收集器等環衛設施上安裝簡易投影儀,把撿拾物品相關消息及領取點位等內容投射到地板上,方便失主路過時能一眼看到,大大增加了失物被找回的概率。
針對市政道路中清除難度大、耗時長的黏性垃圾如口香糖、夜市街區的油漬污漬等,思明區創新引入口香糖污漬清除機,同安區在烏涂商業街試點使用高溫高壓清洗車,通過高溫高壓蒸汽溶解、加熱清潔劑等方式將地面的污漬結構軟化,再使用配置的刷子進行刷洗作業,直至清除干凈,清除時間較原先縮短90%。
百葉通風口清潔器、三角墻拖、V型地刷、雙面地板刷……一系列新型實用的公廁清潔作業工具得到應用,使得衛生死角無處遁形。
反光錐頂部警示燈、頭戴式照明燈、警示肩燈、激光射線尾燈……各類警示燈紛紛亮相,為環衛工人在夜間、陰雨、大霧等天氣作業構筑起一道道“安全光帶”。
在創新驅動下,我市環衛領域“金點子”不斷涌現,“小妙招”接連落地,有效提升環境衛生水平,助力更高水平建設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
(文/廈門日報記者 吳海奎 通訊員 陳建權 圖/市環衛中心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