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22日訊(閩南網記者 肖曉錦 通訊員 顏彩虹)“永春白鶴拳,無燒也拉圇。”這句閩南俗語,精準勾勒出永春白鶴拳剛柔相濟的獨特氣質。作為福建七大拳種之一,這項薪火傳承三百余年的傳統武術,不僅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搭建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對話的橋梁。
今年11月,世界永春白鶴拳傳承與發展大會將在永春舉辦,為這門古老拳術的傳承發展再添新契機。永春白鶴拳,正以多元姿態煥發新時代活力,彰顯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與包容性。
全球弘揚 “洋弟子”來永春學習白鶴拳
三百余年薪火相傳,永春白鶴拳的足跡已遠播世界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日,來自德國的10名永春白鶴拳弟子不遠萬里,專程抵達永春縣五里街鎮翁公祠武術館溯源尋根,沉浸式習練拳法。自2012年起,這樣的尋根之旅,他們幾乎每年都會如期開啟。
帶隊的魏玉荻今年60歲,這已是她第十五次踏上永春的土地,此次她還帶來4名新弟子。“2012年第一次來永春學拳,至今已有13年了,這次來我學會了以前不敢嘗試的雙刀。”魏玉荻笑著分享,她每天都會練習白鶴拳,最初學習的是空手道,后來她的師傅哈奇了解到空手道源于白鶴拳,便決定帶弟子來中國探尋本源,“哈奇老師認為學習中國傳統武術就要探尋本源,白鶴拳的靈魂和根在永春。”帶著這份信念,魏玉荻堅守著這份跨國界的文化熱愛。

洋弟子在學習永春白鶴拳
翁公祠武館館長、永春白鶴拳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潘瓊琪早已與這些“洋弟子”成了老熟人,“這些外國弟子幾乎每年10月都會來永春習練半個月左右,不少人我們已經認識十幾年了。他們在德國本身也有徒弟,白鶴拳的大部分招式都已掌握,我主要幫他們細化基礎動作,比如糾正肘部、腳部的發力細節。這次過來,大家的進步都特別明顯。”
在海外,永春白鶴拳的洋弟子們紛紛成立武館聚攏同好,光大白鶴拳技藝。目前,永春白鶴拳在德國、西班牙、俄羅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都有武館,歐洲一些大學還設有白鶴拳俱樂部,常年學習的學員達數萬人。“我們在德國的武館現在有100多名學員,每次來永春都有新收獲,這次學會的白鶴雙刀,我特別喜歡。”魏玉荻說,學習白鶴拳讓她身體很好,自己也十分熱愛,她會一直堅持下去,帶出更多徒弟。

潘瓊琪指導洋弟子學習永春白鶴拳

潘瓊琪展示德國洋弟子的習練筆記
人群中,來自杭州的葛天韻格外顯眼,她正與德國丈夫尼爾斯切磋招式。在習拳13年的尼爾斯指導下,她的動作剛柔并濟、有板有眼,已練出幾分精髓。葛天韻在德國生活了11年,2021年與尼爾斯相識,今年6月步入婚姻殿堂,此次隨丈夫來永春尋根,還順便度過了兩人相識四周年的紀念日。30歲的尼爾斯從17歲便開始習練白鶴拳,13年的堅守讓他成了妻子眼中“習拳時超帥的人”。
“以前從沒想過,教我中國功夫的會是一名外國人。”葛天韻笑著說,這是她第二次來永春,相比第一次,這次更深入地觸摸到了白鶴拳背后深厚的文化根脈。
10月17日,一場特殊的“歸家”儀式在永春縣永春拳協會舉行,來自德國永春翁公祠分館的11名洋弟子接受了一把象征“傳承與歸屬”的鑰匙。這把鑰匙不僅為他們開啟了回家之路,更連接起遍布全球五大洲的傳播網絡。目前,永春白鶴拳已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近百個教學點,形成了獨特的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網,也成為跨越國界的文化紐帶。
體教融合 校園賽場綻放非遺活力
“霍哈……”永春職業中專學校仙嶺校區的訓練場上,學生們身姿矯健、意氣風發地操練著白鶴拳,盡顯這門拳術的獨特魅力。這份日積月累的活力與功底,在不久前的全國賽場上得到了充分印證。
10月中旬,由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主辦的2025年全國校園武術試點學校交流賽(總決賽)圓滿收官,永春職專仙嶺校區選派的11名運動員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在中學組集體拳術項目中斬獲全國第三名(一等獎)。
“這是我們第一次參加該賽事。”永春職專仙嶺校區運動訓練專業組組長郭曉輝表示,為備戰此次比賽,團隊在動作編排上花了不少心思。“我們在保留白鶴拳傳統特色的基礎上,融入了新元素,讓動作更符合現代競賽要求,呈現出煥然一新的效果。”
“這次參賽讓我真切感受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能為隊伍贏得榮譽特別自豪。”參賽學生顏旭明賽后分享道。作為該校運動訓練專業五年專學生,顏旭明從小學就與白鶴拳結緣,如今已是第二年系統性學習,他表示將繼續打磨技藝,深耕白鶴拳文化。
這份亮眼成績的背后,是永春白鶴拳傳承模式的創新突破。2015年,永春職專仙嶺校區運動訓練(白鶴拳方向)專業中專班正式招生;2016年,福建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入駐仙嶺中華農民體育學園開設運動訓練(白鶴拳方向)專業大專班;2018年,永春縣人民政府與該學院正式簽訂合作協議,開創“政校合作、體教融合”的非遺傳承新模式,讓白鶴拳傳承從民間師徒相授走向系統化、專業化教育,構建起“中職—高職”銜接的現代傳承體系。

永春職專仙嶺校區學生練習白鶴拳
“在專業課上,我們有著初級、中級等成體系的校本教材。”郭曉輝介紹,這些教材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與成長規律,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掌握白鶴拳的精髓,目前教學點還積極參與永春白鶴拳競賽套路的創編工作。
如今,永春職專仙嶺校區已成為永春白鶴拳傳承與發展的重要陣地。近年來,該教學點師生已在各類全國武術比賽中,累計獲得92枚金牌、94枚銀牌、83枚銅牌。
除此之外,永春還將精心創編的白鶴拳操引入校園。拳操在保留白鶴拳“形神兼備”核心精髓的基礎上,巧妙融入現代韻律操元素,動作節奏更契合青少年的體質特點。目前,白鶴拳操已走進永春縣各中小學校,作為特色體育課程或課間操推廣實施,讓白鶴拳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為非遺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文旅融合 雙館建設賦能傳承發展
文化傳承離不開載體支撐,而文旅融合則為非遺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在白鶴拳發源地五里街鎮大羽村,白鶴拳文化交流中心與武術傳承中心兩大項目正穩步推進,為這門古老拳術構建起專業化的活態傳承物理空間。
據悉,兩大項目選址于大羽村,深度依托當地深厚的白鶴拳文化底蘊,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與武術傳承基地。其中,白鶴拳文化交流中心項目總投資預計2600萬元,占地面積5059平方米,規劃建設約50間客房,滿足游客住宿及交流活動需求。項目利用村部周邊現有建設用地,除住宿外,還將引入武俠主題餐廳、商業店鋪等特色業態,打造集文化交流、餐飲購物、住宿于一體的綜合空間。

白鶴拳文化交流中心項目(李育智 攝)

白鶴拳武術傳承中心項目(李育智 攝)
另一重點項目白鶴拳武術傳承中心總投資預計5000萬元,定位為綜合性武術傳承與交流場館。項目規劃建設多功能交流中心、會議室、武術教室、宿舍、食堂及游客服務中心,建成后將全方位服務于白鶴拳傳承教學、交流研討與游客接待,為活態傳承搭建專業平臺。
相關負責人表示,實施雙項目并行的戰略布局,核心是聚焦白鶴拳的活態傳承與文化價值深度挖掘,讓永春白鶴拳獨特IP與大羽村鄉村資源深度鏈接。
永春白鶴拳三百余年的傳承歷程,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動注腳。其剛勁,是中國人堅韌不屈的品格;其柔韌,是中華文化包容并蓄的氣度。如今,它正以昂揚之姿,邁向更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