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22日訊(閩南網 姚珊紅 通訊員 陳榕)紅磚青瓦的閩南古厝里,300多件老物件靜靜述說著農耕文明的智慧,而不遠處塔吊林立的南金小學新校區建設工地上,則傳遞著現代教育的希望。
農耕記憶,喚醒鄉村文化基因
走進省新鎮南金村,一座名為“卿恩農耕園”的閩南古厝格外引人注目。木犁、蓑衣、石磨、糧食柜、縫紉機等300多件老物件精心陳列,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早前鄉村生產生活畫卷。這些承載著歷史印記的收藏,來自村民尤銘滄十多年的心血。

“這些物件記錄了祖輩們辛勤的汗水,是歷史的印跡,更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尤銘滄介紹,他花費兩年多時間將自家古厝改造成農耕園,2021年開放以來已接待游客超兩千人,僅今年就接待約600人,其中五一期間接待300多人。
如今,這個農耕園已成為南金村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為鄉村帶來新的活力和人氣。在卿恩農耕園,每一件老物件都有其故事。今年,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文旅融合,森食興鄉”實踐隊專程來到這里開展農耕文化考察活動。


學生們在尤銘滄的指導下,體驗了風鼓揚谷、石磨磨粉、紡車織線等傳統農事操作。尤銘滄如數家珍地介紹:“這是幫助小牛斷奶用的‘牛仔掐’,那是輔助吞咽的‘牛吞筒’。”
實踐隊隊員林雨辰感慨道:“在卿恩農耕園中的經歷,讓我體會到文化不是遙不可及的‘遺產’,而是藏在衣食住行里的智慧和習慣。”親手觸摸、親身操作的體驗,讓年輕一代對這些傳統農具和民俗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農耕園的建立,不僅保護了瀕臨消失的農耕文物,更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文化紐帶。
教育筑基,描繪鄉村發展新藍圖
與此同時,與南金村有關的另一項重要民生工程——南金小學項目建設正在穩步推進。這所百年老校的新校區位于省新鎮丹清、園內和南金三村交界處,規劃用地近50畝,按48個教學班規劃設計,設置學位2160個。

“目前,我們已完成5棟樓房含綜合樓、教學樓、實驗樓、配電房等主體結構工程施工,室內外裝飾裝修也接近尾聲。”項目現場負責人劉洪輝介紹,如果進展順利,預計2026年4月全面完工驗收并移交投入使用。
南金小學新校區的建設將大大緩解舊校面積不足、功能室少的問題,為省新鎮南金村、丹青村、園內村、垵后村、新廳村、滿山紅村部分學生以及海西再生資源產業園區的職工子女提供良好的就學環境。

民生項目為村民提供了便利,文化傳承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南金村正在實現文化傳承與教育發展的同頻共振,正以獨特的方式探索著鄉村振興之路,讓傳統與現代在這片土地上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