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17日訊(閩南網 姚珊紅 通訊員 陳榕)“姐姐,這道題我還不會……”新廳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大學生志愿者正耐心解答學生的暑期作業難題。這里就是新廳村連續五年舉辦公益輔導班的課堂。

對于南金小學三年級學生陳詩瑩而言,這個暑假格外充實。她不僅完成了暑假作業,還在志愿者帶領下探索了科學實驗的奧秘。
公益課堂:大學生反哺家鄉的愛心接力
7月14日,新廳村第五屆公益輔導班在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如期開班。今年共有7名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為40名學生提供為期半個月的公益輔導。課程設置豐富多彩,不僅包含作業輔導,還有美術、科學小實驗、游戲等內容。這些課程直擊學生學業基礎中的關鍵科目,同時通過趣味活動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這是我第二次參與村里的公益輔導”,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尤長清表示。帶孩子鞏固功課、做益智小游戲,既能減少他們在家看手機的時間,也能讓暑假過得更充實。
公益輔導班已成為新廳村的一項傳統。村黨支部書記尤澤宗介紹:“自從夏令營開辦以來,愛心不斷涌動,有的大學生畢業參加工作了,就有新的學生參與進來。”這種接力反哺的模式,讓公益之火持續燃燒。
文明鄉風:村民共筑宜居家園
新廳村的改變不僅僅體現在教育上。走在村里的檀溪邊,新安裝的太陽能路燈整齊排列,格子磚鋪設的人行道寬敞整潔,石凳錯落有致地安放在溪邊。


“大家一起努力把這附近整得更美觀了,還裝上了路燈,晚上沿溪散步都是亮堂堂的呢!”新廳村新林片區的尤阿姨晚飯后沿著檀溪邊散步時開心地說。
這一變化源于村民的自發參與。今年6月,新林片區村民商討后自發籌資改造檀溪微景觀。你500元,我1000元,短短幾天就籌集了6萬余元。村民們不僅出資,還一起挑選路燈、聯系廠商、組織安裝,全程參與建設。
基礎設施:從“泥濘路”到“幸福路”的蛻變
“現在出門再也不用踩泥坑了!”村民尤大爺感慨道。曾經,新廳村瓦窯埔片區道路路面坑坑洼洼,雨天積水嚴重,村民出行困難。在村委協調下,村民積極配合,籌資20萬元左右,對道路進行全面修補。如今,平坦的水泥路取代了昔日的泥濘,徹底改變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狀況。


基礎設施的改善不止于此。新廳村還沿溪修建健康步道,建成2處污水處理設施并實現旱廁改造全覆蓋,完成瓦窯埔自然角落布湖溪水渠修建工程、蓄水壩和沿溪護欄建設,既解決了周邊農田的灌溉問題,也改善了村莊人居環境。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近年來,新廳村通過組織先進典型宣講、開展多樣文化活動,不斷激發村民向上向善的內生動力。從公益課堂到道路硬化,從環境整治到鄉風培育,新廳村正以扎實的行動,勾勒出一幅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讓文明之花在這片土地上持續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