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門社區的老人們中秋做芋餅,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吃得熱鬧又開心
閩南網10月12日訊 “來,喝杯茶,坐下來說說話?!滨幊菂^海濱街道金山社區的幾個老人,唱完南音,就相約到81歲的張秀萍阿婆家坐坐。一坐就是大半天,話仙、喝茶、吃飯……老人們在這過得像自家一樣溫馨。
金山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泉州最早試點的一批,開始于2006年前后。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有城鎮社區414個,幾乎都設立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
遺憾的是,連日來,本報記者走訪泉州鯉城、豐澤十多個社區,以及市老齡委等部門,發現大部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室處于閑置狀態,并未真正發揮作用。
走訪
服務中心成聚餐會所 日間照料室少人問津
金山社區老人有1300多人,占總人口近20%,是泉州老人較密集的社區之一。在鯉城區民政局黃副局長眼中,這些年,金山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做得好,與社區老人多密不可分,“正因為老人多,才使居家養老需求大,有需求社區才會想辦法完善”。
在離金山社區不到1公里遠的新門社區,同樣是老人比例高的社區。社區里也有一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服務中心在芳草園邊上,里面有日間照料室、小廚房、休息室,老人們常來娛樂、聚餐。每天,有2個老人輪流值班。但服務中心的日間照料室幾乎都閑置著。
記者走訪了鯉城、豐澤多個社區,發現許多社區與新門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相同,都只成了老人聊天、聚會的地方,而日間照料室多數閑置著,幾乎很少能真正發揮作用。而在鯉城區開元街道、鯉中街道、臨江街道等老城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室,少有老人在那吃飯、居住。同樣,在豐澤區豐澤、東湖、泉秀和東海四個街道里,很多社區的日間照料室也遇到閑置的尷尬。
在鯉城江南新區,豐澤華大、城東等街道,這類情況則更為明顯。
探因
觀念沒變怕被說閑話 無專職人員且照料難
不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室,沒能真正發揮作用。鯉城區民政局一工作人員指出,主要是面子問題?!盁o論是老人本人,還是他們的兒女家屬,都放不下面子,讓老人去住在日間照料室。怕因此會丟面子,被人罵不孝。所以,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立后卻被閑置,無人問津。”
鯉城區老齡辦的侯主任認為,目前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設立水平參差不齊,與社區實際情況分不開,如社區財務經濟狀況等。
“一個關鍵原因是社區居民對養老服務的需求不同,而做得比較好的社區普遍是老年人較多的社區?!焙钪魅握f,社區老年人多,對于養老服務需求也大,不僅社區會更加重視,老年人自己也會自主活動。而有的社區,老人少或老人沒有需求,一些養老設施建立了卻被閑置。
另外,社區沒有專職、專業的人員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值班。這樣,即使有老人想住,沒有相應的人員照料,也比住在自家還不方便。
解困
因地制宜多模式盤活 引社會力量提供服務
當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要配備相應人員,或者相應的設施,最關鍵的還是需要錢??蛇@錢不能老是靠政府撥款,到底該怎么辦呢?
侯主任覺得,社區不僅要因地制宜,建立相應的養老服務設施,還可以引進社會力量,提供相應的“購買服務”。如社區與一些家政、衛生、維修機構合作,社區內老人有需求時,聯系社區,社區聯系相應機構有償上門服務。
黎明大學人文系副教授蘇彥銘認為,社區居家養老,可以將一些閑置資源進行盤活,建設成為老人提供服務的場所。像日本就有一條“老人街”,街里出售的都是老年人感興趣和需要的商品。我們就可以學習他們,將本區里閑置、經營困難的店面集中整治建設,也不失為一種特色。
其次,蘇彥銘認為社區作為中介,提供購買服務的模式也十分可行。但這種模式的前提是需要社區要先摸底,包括社區所有老年人的年齡、人數、所住的樓層、家庭身體情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