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至28日,第十一屆國際冶金史大會在泉州舉辦。來自國內外的18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金屬與人類文明”這一主題展開深度對話,共同探討冶金遺產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學者實地考察了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并就“冶金技術與人類文明”“泉州港與海上金屬貿易網絡”“鐵器科學分析”等前沿主題展開學術研討。
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下草埔冶鐵遺址不僅是宋元時期泉州冶鐵手工業的珍貴見證,也與泉州的陶瓷生產基地共同彰顯了宋元泉州強大的生產能力和貿易輸出能力。
安溪冶鐵業歷經千年沉淀,已成為獨具特色的傳統手工業和經濟形態。20世紀90年代,安溪推陳出新,將傳統竹編技藝與鐵藝相結合,開創出“藤鐵工藝”這一新藝種。歷經數十年發展,安溪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藤鐵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產品超千種,涵蓋智能家具、裝飾擺件等八大類,遠銷歐美、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續寫著從宋元鐵器到現代工藝的跨海出洋新篇章。

航拍下草埔冶鐵遺址。其北高南低、東西兩山相夾的獨特地形形成一個天然“風箱”,便于冶煉活動的開展。
千載爐光映翠巒
9月27日,參加第十一屆國際冶金史大會的國內外專家學者,經過2個小時的車程,翻越重重山嶺,終于抵達藏身于泉州西北山區腹地五閬山余脈的安溪縣尚卿鎮青洋村。在這靜謐的山谷中,沉睡千年的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靜臥在峽谷中,其地勢北高南低,三面環山,南向開口形成天然的風口,氣候相對干燥,是一處理想的冶鐵場所。
“中國古代冶鐵技術源遠流長,在宋元時期鐵產量進一步上升。”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考古領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雅博士后李佳勝指出,“下草埔遺址作為泉州青陽鐵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兼具生鐵冶煉與塊煉鐵冶煉等復雜技術,為研究泉州地區的冶鐵生產活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專家學者參觀發掘出的冶煉爐、房址、板結層、石墻、護坡等遺跡和遺物。
安溪礦藏資源豐富,礦種達20多種,其中鐵礦、煤礦、花崗巖、石灰石、高嶺土等儲量居福建省前列。這里的冶鐵歷史可追溯至五代時期,當時已有“冶有銀鐵,稅有竹木之征”的記載。北宋時期,官方在此設置青陽鐵場,據成書于北宋元豐年間的地理總志《元豐九域志》卷九記載:“下清溪州西一百五里四鄉青陽一鐵場。”《宋會要輯稿》與《宋史》中分別有咸平二年(999年)置青陽場和慶歷五年(1045年)“泉州青陽鐵冶大發”的記載,見證著當年冶鐵業的繁榮。
事實上,宋元時期安溪境內冶鐵場遍布各地。早在1985年,青陽冶鐵遺址就被列為安溪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除了青陽鐵場所在的尚卿鎮,湖頭、長卿、祥華、劍斗、福田、感德等鄉鎮還分布著20多處冶鐵遺存。
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專家赴泉州現場考察后提出,鐵器與瓷器同為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大宗出口商品,考慮到泉州的冶煉基礎,“如果能找到一個冶鐵遺址的話,對申遺主題將是很好的補充完善”。接到任務,泉州市申遺辦通過文獻梳理和實地調查,從上百個與“冶”“鐵”相關的地名中鎖定青陽下草埔。同年10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下草埔考古隊進駐青洋村,正式開展考古工作。
考古發現令人驚嘆,這里堪稱天造地設的冶鐵工廠:青陽鐵礦資源豐富,五閬山脈的茂密森林提供充足燃料,下草埔北高南低、東西兩山相夾的獨特地形形成一個天然“風箱”,附近渡口更讓鐵制品可順流而下直抵泉州港。
經過發掘,考古隊相繼發現冶煉爐、房址、板結層、石墻、護坡、灰坑、錢幣、鐵釘、鐵塊、積鐵塊以及大量宋元時期的青白瓷、白瓷器等重要遺跡和遺物。研究表明,下草埔冶鐵遺址生產集中于宋元時期,是國內首個考古發掘的宋元時期塊煉鐵與生鐵冶煉并存的冶鐵遺址,有著較為完整的生產體系,經實驗室分析檢測,遺址內發現的積鐵中可見塊煉鐵、生鐵等產品。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作為泉州22個遺產點之一,是中國首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冶金類的手工業遺存,價值非常重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黨委書記陳建立表示,冶金類遺存是古代最先進科學技術的典型案例之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發掘出來的爐子保存得非常完整,類型多樣,是研究中國古代冶鐵技術多樣性的最好案例之一。
遠販蕃國通四海
自今年3月啟動第七期考古工作以來,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目前,我們已發現一處保存較好的冶煉爐操作區及多個煉爐與鼓風作業坑組合,這些新發現為研究宋元時期泉州冶鐵技術體系與生產組織方式提供了關鍵實物證據。”李佳勝介紹。
自2019年以來,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先后進行了七期考古發掘,前六期已發掘清理煉爐10座、房址4處,累計發掘面積達5000平方米,是宋元時期青陽冶鐵遺址群中保持最為完好、規模最大的遺址點。
下草埔冶鐵遺址中發現的煉爐結構獨特,展現了宋元時期冶鐵工匠的高超技藝。李佳勝指出:“下草埔發現的爐型不少屬于國內首次發現。其建造工藝十分講究——先深挖基槽,再于槽內挖淺穴修建爐底,深槽內修建爐腹與部分爐頸,續以黃土填平爐體與基槽間的空隙。爐頸上部高于基槽口與爐周圍的操作面,使得修爐簡便,使用舒適。”
這種精巧的設計體現了先進的人地關系處理理念,使這片近5000平方米的山區土地承載了近500年的冶煉作業,成為下草埔冶鐵工匠的重要技術創造。
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附近還分布著鐵礦洞、森林植被、古道、水系等資源,構成一個從原料到加工再到運輸的完整產業鏈條。據青洋村村民介紹,當地的永安堂供奉著海神真武大帝。山區廟宇為何供奉海神?這與當時青陽下草埔冶鐵產品通過海洋貿易遠銷海外密切相關。

從下草埔冶鐵遺址出土的鐵權
“安溪地區冶鐵遺址,不論規模大小,均分布于距離水源、道路較近的位置,方便取水和運輸產品。安溪西部河流屬晉江水系,西溪上渡口眾多,源口渡、新林渡、蓬萊渡等多個渡口均可經由水路抵達泉州港,為山區東出的重要通道。”李佳勝解釋道。
南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繁榮,中國向西方輸出的商品不僅有絲綢、瓷器、茶葉等傳統商品,還包括大量鐵器,尤其是鐵鍋。宋元時期,我國冶鐵業高速發展,福建是最重要的鐵產地之一,尤以泉州安溪等地最負盛名,鐵產品一度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重要商品。
《島夷志略》載:泉州海船行商涉及海外地名200余處,涵蓋了今天的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及東非和北非等地區。將鐵制品作為貿易商品的國家或地區共有48個。這些鐵制品包括鐵、鐵器、鐵塊、鐵條、鐵線、鐵鍋、鐵鼎等。安溪青陽鐵場的鐵產品沿著水路運抵泉州港乘上海船出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考古研究分析,青陽冶鐵遺址基本的產品形態可能是以鐵片或者鐵塊等鐵器的半成品為主。李佳勝分析認為:“遺址雖然靠近礦山,但距離泉州港較遠。為適應產業鏈分工并降低運輸成本,當地選擇生產便于運輸的初級產品。小高爐冶煉出的積鐵塊經過鍛打形成鐵塊、鐵片等初加工產品后,可運往港口或其他地區進行再加工。”
這種“半成品”生產模式體現了明確的市場導向,產品具有高度靈活性,運抵泉州港后可根據實際需求,被進一步加工成各類鐵器,同時兼顧內銷與外貿,緊密契合了宋元時期海洋與內陸貿易的雙重需要。
宋元以后,隨著海洋貿易活動的減少,泉州地區的冶鐵手工業也逐漸衰落。以下草埔冶鐵遺址為代表的宋元時期青陽鐵場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但與鐵有關的技藝并未因此中斷。如今,當地余氏后人仍有部分老人傳承著打鐵技藝,成為這一傳統產業的活態見證。
藤鐵煥新再出海
今年6月,海峽兩岸青年工藝設計創新主題活動在安溪舉辦,不僅為兩岸青年工藝設計人才搭建了交流互鑒、協同創新的平臺,也為安溪藤鐵工藝產業注入強勁的融合發展動能。如今,藤鐵工藝這一傳統產業正穩步向高端化、時尚化、國際化邁進。
走進安溪縣聚豐家居文化藝術館,琳瑯滿目的藤鐵產品讓人目不暇接:從精巧擺件、趣味玩偶,到實用桌椅、庭院涼亭,每一件作品都融合了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館內共陳列13萬件產品,無一重復。”藝術館負責人黃連福介紹。

安溪一藤鐵加工廠生產車間
安溪的宋元冶鐵業,歷經明清以來的持續演進,跨越千年沉淀為獨具特色的地方傳統手工業和經濟形式。如今,安溪推陳出新,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藤鐵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榮獲“中國藤鐵工藝之鄉”和“世界藤鐵工藝之都”稱號。
回溯產業發展歷程,20世紀90年代,以陳清河為代表的安溪手藝人大膽突破材料邊界,以鐵絲為骨、藤條為面,輔以彩繪著色,設計出立體感極強的“葡萄”系列藤籃。產品在廣交會上一經亮相便驚艷全場,半天即斬獲600萬美元訂單,“藤鐵工藝”從此誕生。隨后,尚卿迅速聚集起上千個加工點,產業輻射力延伸至周邊鄉鎮及縣城,鐵藝加工廠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1995年的廣交會上,尚卿藤鐵工藝成交額首次突破億元大關,產業進入蓬勃發展階段。此后,廣泛適用于花園、庭院與家居裝飾的藤鐵工藝產品備受外商青睞,一躍成為國際工藝品市場的新潮代表。藤鐵工藝產業由此從地方特色工藝,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經濟產業。
藤鐵工藝產業自起步之初便與外貿緊密相連,長期以來,外貿構成其重要支柱。從家居裝飾、花園家具到燈飾工藝品,安溪藤鐵制品遍布全球。安溪人在海內外設立30多家企業研發中心,產品遠銷歐盟、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藤云工藝園安溪合興工藝有限公司展廳內,近10萬件藤鐵工藝品無一重復,令人嘆為觀止。負責人吳江南道出了產業長青的密碼:從“賣產品”到“賣創意”。尚卿工匠不斷突破邊界,大膽融入亞克力、鋁合金等新材料,并引入3D打印、真空鍍鈦等現代技術,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與產品精度。藤鐵產品更被賦予“智慧”內核,無線充電、語音控制等智能模塊巧妙嵌入,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在此碰撞出嶄新火花。
為給產業注入持久動能,尚卿鎮多措并舉:創立藤云工藝園、藤鐵一條街、972源工坊等載體,打造“前店后倉”高效模式;創建哲匠美術館,攜手藝術家陳文令,推動“產品藝術化、藝術生活化”,探索銷售空間解決方案;設立大師工作室傳技授藝,與清華深圳研究院、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院等共建產學研基地,并開辦“尚卿工藝講堂”、藤鐵技藝高級研修班,持續培育本土創新力量。
目前,安溪已形成涵蓋2200多家企業、3000多個加工點、15萬從業大軍的藤鐵工藝產業集群。從上游的材料與設備企業,到中游的加工制造產品企業,再到下游的應用與銷售渠道,安溪通過打造藤鐵家居工藝產業鏈,成功走出一條產業蝶變之路。其產品銷往6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占全國同類產品交易額的三分之一,2024年總產值達305億元。
“未來,安溪將深化與國內外學術機構的合作,持續推進青陽下草埔遺址的考古研究、保護利用及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讓文化遺產保護結出更多碩果。”安溪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振法在出席第十一屆國際冶金史大會安溪分會場活動時表示。(記者 黃瓊芬 通訊員 吳圣超 文/圖)
記者手記:千年鐵火 向海而燃
□范陳春
銹跡沒藏住火的紋路,古冶鐵的爐渣,在安溪的風里,還攥著半團未涼的紅。老鐵曾在這里沸騰,文明曾在這里寫下滾燙的注腳。
當安溪青陽下草埔的煉爐殘壁迎來第七期考古發掘,4座煉爐與8個鼓風作業坑的組合遺跡破土而出,那些凝結著宋元匠人心血的爐壁炭痕,悄悄訴說著一段鐵與海的千年傳奇。這片藏于五閬山余脈的遺址,不僅是“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璀璨遺珠,更見證著福建向海而生的文明密碼。
安溪冶鐵的興起,既是自然的饋贈,也迎合了時代的需求。五閬山余脈的豐富鐵礦、茂密林木與充沛水源,構成了冶鐵所需的“礦產—燃料—水源”完整鏈條,為爐火綿延提供了先天條件。從北宋初年“青陽鐵場”名載史冊,到慶歷年間因鐵礦豐饒置鐵務于泉州,再到刺桐港成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世界樞紐,鐵器憑借其剛需屬性,經水路抵達刺桐港,與陶瓷、絲綢一道登上遠洋商船,成為沿線文明的“搶手貨”。據《島夷志略》記載,當時接收泉州鐵器的海外國度多達48個。安溪由此從山區作坊躍升為海上絲路的“鋼鐵車間”,其獨創的板結層冶煉遺物處理技術,更成為當時冶金文明的亮眼注腳。
在古代,安溪冶鐵與德化窯瓷構成的“鋼鐵+陶瓷”產業矩陣,彰顯著泉州強大的商品生產與貿易輸出能力,讓福建成為東亞海洋貿易的核心引擎。那些從煉爐中誕生的鐵條、農具與器皿,不僅通過泉州港滋養著沿線文明,更將福建的工匠技藝與商業智慧播撒海外。長期研究中國歷史的哈佛大學教授宋怡明曾指出,宋代泉州可能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這份全球化的底氣,正是由安溪的鐵、武夷山的茶、德化的瓷等共同鑄就的。
此外,冶鐵業塑造了福建“山海相依”的發展智慧。山區的鐵礦經由陸路匯集泉州,再借由福船的水密隔艙技術遠渡重洋,這種山海聯動模式,成為福建海洋文明的鮮明特征。正如媽祖信俗連接著岸上信仰與海上航行,安溪鐵則串聯起山區產能與海洋市場,印證著福建人“以山為基、向海而興”的生存哲學。
從千年前的鐵塊外銷,到今日的“世界藤鐵工藝之都”,安溪冶鐵業的興衰傳承,始終與福建外向型海洋文化基因同頻共振。20世紀90年代,匠人將傳統竹編與鐵藝熔鑄新生,讓千年鐵火在指尖重燃。如今2200余家藤鐵企業、15萬從業人員創造的超300億元年產值,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銷版圖,恰是宋元鐵器貿易的現代回響。從古代煉爐到現代工坊,從鐵條鐵塊到智能家具,變的是產品形態,不變的是“就地取材、精工細作、跨海出洋”的文化內核。
鐵為骨,海為魂。站在青陽下草埔的考古探方前,望著那些被炭火熏黑的爐壁,仿佛能看見宋元匠人添柴鼓風的身影,聽見古船離港的號角。
從南島語族先民“刳木為舟”,到宋元海商“走洋如適市”;從鄭和下西洋的帆影,到今日藤鐵出海的貨輪,福建人從未停止向海而生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