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洛江區堅持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好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引領作用,以實施“紅色動力”工程為抓手,精準發力、精準施策,堅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強化一個試點引領
緊扣脫貧攻堅任務,優化黨組織設置,推行“同心圓”區域化黨建工作模式,深化“跨村聯帶”,目前全區已建立共同體協調機構30多個,召開聯席會議約60場次,開展共商活動150多場次。
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似、優勢互補的原則,試點成立馬甲鎮永祈杏黨總支和河市鎮東溪旅游黨總支,推行“組團黨建+”,由組團村聯合黨總支統籌研究解決各組團村的產業發展、村民致富、公益事業和社會穩定等問題。相關做法入選《福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案例選編》。
抓住兩個關鍵環節
一方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堅持黨委統籌,鼓勵村集體發揮資源稟賦,多渠道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建立村(社區)集體經濟季度上報制度,如在羅溪鎮建立黨建+商務云平臺,成立羅溪鎮紅色動力網絡聯合黨支部,開展農商互聯、農超對接、農批對接,發展鮮活農產品直供直銷體系,目前已銷售特色農產品50多萬元。
另一方面,健全完善經費保障。將村級運轉經費列入區年度財政預算,通過調整優化支出結構,村級經費保障力度逐年加大,經費保障渠道呈現多樣化趨勢。聯合農商行創新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模式,推行“黨建+金融助理”服務鄉村振興,推出“紅色動力”先鋒貸,通過基層黨組織與農商銀行基層網點協作聯動、優勢互補,推動基層黨建和鄉村振興各項具體工作有機融合。
建強三支攻堅隊伍
用好“指揮員”。通過機關事業單位和領導干部幫扶帶動,著眼就業、創業、就學、就醫、救助等直接涉及脫貧攻堅的多個維度,實現自上而下的聯動示范效應。
配齊“指導員”。堅持因需配人,做到“四優先”原則(即:黨政綜合部門干部優先派駐班子軟弱渙散村、涉農部門干部優先派駐集體經濟薄弱村、經濟科技部門優先派駐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村、政法綜治部門干部優先派駐不穩不和村)。在疫情防控期間,市直、區直機關單位149名駐村(社區)干部第一時間成立臨時黨支部3個、臨時黨小組7個、先鋒隊9個,將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作為鍛煉初心使命的主戰場。如,泉州市農科所駐洛江區馬甲鎮工作隊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將市農科所的新品種新技術和農村的需求相結合,為農民群眾提供農業技術服務和農作物良種200多斤;泉州市供銷社派駐羅溪鎮工作隊積極協調溝通,為該鎮提供50噸有機肥,扶持開展春耕生產。
選好“領航員”。實施村級黨組織帶頭人提升專項行動,注重在一線工作中發現村級后備力量,先后確定3批市、區兩級優秀村級黨組織帶頭人,開展5批村干部異地掛職鍛煉。打造優秀村主干頭雁導師工作隊,分批到經濟建設、組織建設薄弱村進行“問診”,以點帶面推動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