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宣傳資料、一本民情日記簿,一種情懷。自全區“夜訪夜談”工作開展以來,洛江區河市鎮200多名鎮村干部將為民服務延伸到工作時間外,利用晚間時段深入全鎮21個村,進一步宣傳政策法規、了解社情民意、解決群眾訴求、化解矛盾糾紛,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鄭阿婆是河市鎮溪井村人,目前租住在河市村一棟民房內,鄭阿婆已經數不清這是她輾轉租住的第幾處房子了。
由于老家的房子破舊不堪,無法居住,家庭收入微薄又無力翻建,三十幾年來,鄭阿婆一家一直在外租房。如今老伴過世,自己年歲已高,全家的收入只有兒子每個月三千塊的工資,卻要負擔房租、水電、醫藥、伙食等每月固定支出,生活十分困難。

鄭阿婆現在租住的房子
鎮村干部通過夜訪夜談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積極聯系住建局等相關部門,了解洛江區廉租房政策,又幫助鄭阿婆準備申請材料,辦理審批手續等,如今,鄭阿婆一家已通過審批,即日便可選房入住。
“房租加上電水費要九百多,我兒子每個月都要吃藥,他們幫我租了廉租房,每個月能省七百多,孫子如果生病了才有多余的錢治病,我很開心很感激。”鄭阿婆激動地說道。
河市鎮夜訪夜談工作取得成效,得益于全鎮積極推行的“1123”夜訪夜談工作機制,即實行“一年一個周期”開展夜訪夜談,并注重“二次回訪”,及時反饋意見辦理情況和群眾滿意度。此外,推行“三級聯動”,對鎮村無法自行解決的問題,及時向區直有關部門掛鉤區領導反映,并建立區鎮村三級聯動協調解決問題工作機制。協調解決河市村17戶居民用電難問題便是推行“三級聯動”的惠民成果。
“每到刮風下雨的時候家里用電就害怕,因為線路長,一直跳閘,有時候直接就斷電了,用都沒得用。”說起長期以來的用電難的問題,村民陶碧珍仍然心有余悸。
因歷史遺留問題,河市村7組部分村民居住的安置房及其附屬店鋪居民(共17戶)用電問題長期以來未得到妥善解決,村民日常用電均是從原舊表箱中私拉亂接,線路長且老化現象嚴重,造成用戶電壓不穩定,開關經常跳閘,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和生活不便。
在夜訪夜談中,村民積極向干部反映該問題,鎮“夜訪夜談”河市村工作組向村委會核實,并向洛江供電服務中心發函,請求解決。在區政協辦的跟蹤協調下,洛江供電服務中心及時把解決17戶村民用電列入農電改造項目,在短短一個星期內,就完成現場勘察、表箱安裝、線路架接等工作。經過區鎮村三級聯動,村民用電安全隱患及時妥善得到解決。
“夜訪夜談中,干部讓我提建議,我說我們用電很困難,后來他們層層反映,從頭到尾兩三個月就解決了,我們都很滿意,提的建議很快就落實了。”陶碧珍說道。
今年以來,全鎮共有120多名機關工作人員,80多名村干部和10名派出所民警及12名網格員共同參加“夜訪夜談”,覆蓋全鎮21個村,已夜訪戶數11000多戶,送發宣傳材料60000多份,形成民情日記1200多篇,收集民情民意100余條,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60余件。目前,河市鎮創立的“1123”夜訪夜談工作機制正在全區推廣,以服務群眾的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進一步拉近干群關系、解決民生訴求、促進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