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元宵佳節,泉州古城的大街小巷都會掛滿各色花燈,照亮古城。日前,鯉城區召開元宵賞燈工作部署會,對今年元宵賞燈工作進行安排部署。今年鯉城區元宵節賞燈活動將按照“全城賞燈、多點紛呈”的布燈形式,多形式把精品花燈及氛圍燈分布到古城區域的主要街道及標志性建筑、沿街商戶門面等公共場所,營造喜慶祥和的元宵佳節氛圍,方便群眾就近賞燈觀燈。

花燈匠人制作忙 創新多
近段時間,“泉州花燈”省級傳承人陳曉萍師傅正和女兒加班加點制作花燈。走進陳師傅的工作室,十幾盞別致有趣的花燈掛滿大廳,滿臉笑容的壽星,身上貼滿壽桃和金銅幣,憨態可掬。今年是豬年,陳師傅做了三盞生肖花燈,分別是發財豬、迎春豬、小飛豬,與其他兩盞花燈不同的是,小飛豬外形是一只貼著豬鼻子的小蜜蜂,代表著春天的來臨。此外,還有火鼎公婆、蟳蜅女、惠安女等充滿閩南特色的花燈,陳師傅認為豬具有“福相”和“富相”,這些花燈設計得圓滾滾的,福相十足。在他看來,花燈承載著人們美好的愿望,他特地將福祿壽、迎春納福、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添融入到花燈制作中。


“泉州的花燈傳承了幾千年了,從漢代就有了,到現在這個時代,我們一定要融入現代元素,比如說以前的走馬燈,好多都是利用空氣對流,現在就很多運用到電動機,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比如說游魚燈里面就是用電動機而不是利用空氣對流。”陳師傅告訴記者,制作一盞花燈,從扎骨架到定型要花費近一周時間,為了讓市民們看到更具新意的花燈,陳師傅在制作工藝和款式上大膽創新。掛在工作室的“嫦娥奔月”,就充分結合了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通電后的花燈散發出明亮的光芒,燈座上的嫦娥徐徐轉動,十分精致。

女兒陳熙雅跟隨父親學做花燈已有近七個年頭,與父親做的花燈不同,她的花燈更多地采用刻紙工藝并融入自己的審美情趣。這盞融合了刻紙、針刺等工藝的花燈更顯流光溢彩,燈上的蝴蝶、花朵栩栩如生。
花燈多點呈現 均衡分布
今年鯉城區精品花燈將在“四點、三門、三十二處”進行布置,懸掛花燈720盞,即在新門街、威遠樓、開元盛世廣場、新天城市廣場等四個點懸掛170盞,在臨漳門、朝天門、泉山門等3個城門樓上懸掛40盞,在古城內32處標志性建筑、公共場所懸掛169盞,在各學校及其周邊布置341盞少兒創意花燈。
據悉,今年鯉城區元宵花燈將凸顯“豬年”民俗元素,弘揚海絲文化、閩南傳統文化,展現泉州元宵傳統習俗,花燈將于2月16日(正月十二)懸掛完畢,至2月21日(正月十七)收燈,廣大市民無須再像往年一樣“趕集式”賞燈,在家門口附近就能一探花燈斑斕,既熱鬧又溫馨。
同時,鯉城區將開展花燈制作技藝展示、猜燈謎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共同營造和諧、安全的觀燈環境和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通訊員 肖銘微 何美嬌 李一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