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事,無小事。豐澤區泉秀街道華豐社區黨委書記葉碧紅大部分時間都是奔走在各老舊樓棟之間,解決居民家長里短之事。群眾的訴求很多,車輛無序停放、排水排污管道堵塞、環境衛生臟亂差……該社區共有居住小區20個,其中2000年以前建造的老舊小區占了80%。由于樓房老舊、基礎設施老化、居住人員老弱且物理空間小、管理成本高導致沒有物業公司敢入駐。不但居民不舒心,社區工作人員也長期疲于奔命。

面對如此特殊情況,街道、社區主動作為、大膽探索,把“拆墻并院+物業管理”作為破解難題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街道、社區發揮一線網格員、樓棟黨員的“收音機”“傳聲筒”作用,把會場挪到居民家中,廣泛征求意見建議;另一方面,街道、社區堅持“先規劃、后實施”原則,擠出專項資金20多萬元,聘請專業規劃設計單位形成整體規劃效果圖,讓居民的需求能夠通過“點菜”的方式得到滿足;同時,街道、社區鼓勵每棟樓選取1名居民代表作為義務監督員,加入老舊小區管理提升團隊中,負責監督150多萬元資金使用,全程參與前期設計、施工改造、竣工驗收及后期管理等各環節監督。
經過幾個月的細致工作,老舊小區居民對“拆墻并院+物業管理”做法的支持率從最初的10%上升到98%。
華豐社區16個老舊小區中,以泉秀新村、福興公寓、口岸宿舍、原鯉城區交通局宿舍和華豐新村、溫陵南路商業城、溝后安置房最為典型,街道、社區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分別采取“四墻并一”“三院一體”的“拆墻并院”做法,將相鄰小區融為一體,并分別實行封閉式和非封閉式管理,形成東西兩大片。拆墻并院后,進行道路硬化、提升排水系統;全面整治亂象、打通消防通道,并對集中連片清理的空閑角落進行重新規劃設計,補足綠化、燈光等設施。老舊小區的“內循環”被打通,鄰近樓棟居民之間加強了來往,也連通了心靈。
拆并后的小區范圍擴大,物業管理成本大幅降低,物業公司很快有了進駐的動力。目前,小區內物業已由專業公司接手,進行日常管理和維護。
有了規范的物業管理,大院內通道干凈整潔,車輛有序停放,出入口專人管理,長期老舊令人壓抑的樓棟,終于迎來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