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稻谷入倉來,顆粒歸倉守安全。近日,6720噸新糧經嚴格質檢后順利“入住”智能糧倉,為全縣糧食安全再添“壓艙石”。近年來,安溪縣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部署,從戰略層面統籌布局,以智慧儲糧技術筑牢倉內“保鮮屏障”,以全域布局織密倉外“安全網絡”,織密糧食安全防護網,為百姓“米袋子”裝上“雙保險”,全方位守護“天下糧倉”。

中心糧庫
智慧儲糧 精準制定全程保鮮
日前,隨著最后一輛運糧車完成所有入庫流程駛離儲備庫,今年安溪縣的糧食輪換工作順利收官,6720噸新糧順利入庫。
“不同品種的糧食,輪換周期各有不同,稻谷一般3年進行輪換,小麥5年輪換一次,這樣既能保證糧食的品質,又能降低損耗,讓儲備糧始終保持良好狀態。”縣糧食和物資儲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金水介紹,此次輪換歷時近一個月,累計完成6720噸糧食的新糧入庫。
糧食入庫后,便開啟一場由智能系統全程護航的“保鮮”工作。分布在糧堆內部的數百個智能傳感器實時捕捉溫度、水分、氣體濃度等關鍵數據。
這樣,在縣糧食和物資儲備有限公司智能化監控調度中心,工作人員就能通過“智慧閩糧”購銷領域監管信息系統查看糧食的儲藏環境。
屏幕上,不同顏色的熱力圖清晰標注著P06倉內的糧溫分布,剛卸糧的區域呈現出明顯的橙黃色高溫區。陳金水一邊盯著中控室的糧情監測屏,一邊向身旁的倉庫管理員詹液華叮囑要及時降溫。

隨著P06倉管理員詹液華按下操作鍵,倉房頂部的通風機緩緩啟動。“新糧剛進來時帶著田間的熱氣,堆在一起容易局部發熱,要是不及時處理,很容易引發結露、霉變。”陳金水指著屏幕上逐漸變淡的橙黃色區域解釋,“我們用的是智能通風系統,能根據實時糧溫自動調節風速和時長,讓整倉糧食‘體溫’保持一致。”
低溫儲糧之外,還需通過充氮氣實施氣調儲糧。“氮氣能擠出倉內的氧氣,既可以抑制害蟲繁殖,又能減緩糧食呼吸作用,相當于給糧食罩上一層‘無菌保鮮罩’,氮氣的濃度一般保持在92%以上。”當糧溫穩定后,詹液華在系統中點擊“氮氣調控”按鈕,倉房外的制氮設備隨即運轉,高純度氮氣通過管道緩緩注入糧堆。
縣糧食和物資儲備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藝玲介紹,該智能化信息系統還包含智能出入庫系統、多功能糧情、智能安防等功能,通過人工冷源調節、惰性粉害蟲防治、氮氣氣調及熏蒸殺蟲等措施,達到綠色儲糧、科學儲糧的目標。
據介紹,縣糧食和物資儲備有限公司建有2個庫區,一庫區占地88畝,建有標準化高大平房倉5棟11個廒間;二庫區占地65畝,已建成標準化高大平房倉4棟12個廒間,倉儲能力達到約9萬噸。
全域布局 設置應急供應網點
縣糧食和物資儲備有限公司實驗室是智慧儲糧“大腦”的關鍵技術支撐。走進縣糧食和物資儲備有限公司的中心實驗室,各類先進檢測儀器有序運作,工作人員正操作儀器,對剛入庫的一批稻谷進行檢測,短短幾分鐘,水分、雜質等多項關鍵指標便清晰地顯示在屏幕上,為糧食入庫驗收、儲存期間的品質監控以及輪換決策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
智慧儲糧“大腦”的高效運轉,源于安溪縣將糧食安全置于戰略高度的長遠規劃。
在智慧儲糧系統的規劃與建設過程中,安溪縣通過走訪調研,匯集各縣市區優點,規劃建設覆蓋糧食儲存全流程、融合智能監測與智能決策的綜合性管理體系。正是這種從戰略層面的統籌布局,推動安溪縣糧食儲備工作走向智能化、精細化。
守護糧食安全,還不止于倉內。在實現縣級儲備智能化的基礎上,安溪縣著手布局覆蓋全縣糧食供應網絡。“按照‘城區周邊主力供應,鄉鎮按需設點’的思路,規定常住人口3萬人以下鄉鎮至少設1個應急供應網點,3-6萬人的鄉鎮至少有2個應急供應網點,6萬人以上鄉鎮至少有3個應急供應網點。”縣發改局副局長黃錦坤介紹,通過優化網點布局,延伸應急觸角,安溪縣應急供應網點數量從27家擴充至52家,覆蓋全縣24個鄉鎮,形成糧食應急供應新格局。
同時,結合“藏糧于地”要求,安溪縣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將智慧儲糧技術向田間地頭延伸,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產糧村、對接產糧大戶,指導農戶科學儲糧。
在構建起覆蓋全域的糧食儲備與供應網絡后,安溪縣還成立糧食安全宣傳隊,通過進社區、進鄉村、進學校、進企業、進家庭宣傳家庭儲糧知識,讓“家庭小米缸”成為大儲備的重要補充。
從“倉內智能”到“全域布局”,是安溪縣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一次系統性升級。“糧庫的智能保鮮,到覆蓋全縣的‘有備無患’,再到千家萬戶的‘主動參與’,不僅是儲糧技術的升級,更是糧食安全理念的延伸。”縣發改局局長葉政賢表示,將持續更新迭代智慧儲糧系統,不斷完善全域儲備網絡,讓每一粒糧食都在“全周期守護”中,成為百姓心里的“定心丸”。 (融媒體記者 黃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