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農村電商的賽道上,茶鄉安溪脫穎而出。
21日,全國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交流活動上傳來捷報——安溪,這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區縣,憑借農村電商的卓越實踐,成為2025年全國10個“領跑縣”典型案例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域。
從“肩挑背扛闖市場”到“輕點鼠標賣全球”,從2013年電商交易額20億元到2024年突破320.3億元,安溪縣用十一年時間完成從山區小城到“全國農產品數字化百強縣”“百茶貿易之都”的驚艷蝶變。這場逆襲的背后,藏著怎樣的發展密碼?
夯實基礎,政策“組合拳”激活電商基因
作為中國烏龍茶之鄉、世界名茶安溪鐵觀音的發源地,安溪縣的茶葉銷售史,恰是一部微觀的農產品流通變遷史——從昔日茶農肩挑背扛、走街串巷“闖市場”,到如今輕點鼠標、面對鏡頭“賣全球”。互聯網浪潮之下,敢為人先的安溪人迅速“觸網”,迎來農村電商在這片熱土上的蓬勃生長。
從傳統門店銷售的“1.0時代”,到開網店、拓銷路的“2.0時代”,再到直播帶貨風生水起的“3.0時代”,直至如今數字賦能、智慧營銷全面興起的“4.0時代”。安溪縣農村電商實現四級跨越,完成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的精彩蛻變。2024年,僅茶葉類電商交易額便突破125億元。

如譽百茶供應鏈主播們直播銷售安溪鐵觀音 黃東華/攝
這場跨越式發展的背后,是一套“全鏈條、立體化”的政策支撐體系。
成立縣主要領導掛帥的電商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聯動縣直部門、鄉鎮與行業協會,形成“大事共議、難題共解”的協同機制。
出臺《加快電商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等多份政策文件,明確電商作為“縣域經濟新引擎”的定位,推動電商企業抱團發展、規范運營,實現健康有序成長。
縣財政每年安排500萬元專項資金,精準覆蓋電商企業“初創-成長-龍頭”全周期,從場地補貼到流量扶持,為從業者“卸包袱、添底氣”。
政策“活水”潤澤,企業活力迸發。快速成長的李陌茶業直播基地成功入選2025年縣域直播電商中心及數字流通龍頭企業典型案例。該基地負責人杜驕感慨道,“政府多項政策讓我們暖心、安心,也更堅定扎根發展的信心。”

李陌茶直播基地、福建樣樣紅網商學院入選2025年縣域直播電商中心典型案例

泉州李陌茶業有限公司入選2025年縣域數字流通龍頭企業典型案例
這一套政策“組合拳”的紅利,為安溪縣電商插上“數字翅膀”,也收獲累累碩果。全縣電商交易額從2013年的20億元,激增至2024年的320.3億元,斬獲“全國農產品數字化百強縣”“百茶貿易之都”等稱號,走出一條從政策賦能到產業興城的振興之路。
融合發展,三產聯動打造產業“新引擎”
安溪縣以電商為紐帶,串起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金鏈條”,讓傳統產業在數字浪潮中煥發新生。一片茶葉、一件工藝、一場直播,正勾勒出安溪農村電商百業興旺、生態共榮的新圖景。
走進位于參內鎮的和平百茶智慧園,茶香氤氳中,智能化分揀線勻速運轉,自動包裝機嗡嗡作響,快遞車輛頻繁調度,一派繁忙有序的景象。“我們專注電商銷路,貨源直連全縣茶葉基地,完全不用操心。”該智慧園創始人陳和平表示。 
和平百茶(福建)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這份從容,源自安溪縣全面推行的“電商+基地”模式。目前,全縣已建成126個標準化茶葉基地,全部納入農產品溯源系統,從茶園到茶杯,品質一目了然。
安溪縣更在全國首創農資監管與物流追蹤平臺,真正實現“生產有記錄、去向可追蹤、質量可追溯、責任可界定”。在此基礎上,構建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帶動5.2萬戶茶農增收,走出了一條“以優品促電商、以電商興產業”的良性循環新路。
電商的賦能遠不止于一產。藤云工藝園、云鶴電商園等現代化園區拔地而起,整合超1200個加工點,形成“園區集聚、分工協作”新格局;鳴淳、泓隆等茶企紛紛開發新茶飲、茶食品,延伸價值鏈。“培育茶葉供應鏈企業超100家,其中10家年銷售額突破5000萬元。”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一二產的深度融合,讓安溪茶葉有了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大坪鄉泓隆茶業部分新茶飲
當電商遇見服務業,新的增長極正在形成。高標準建設“中國茶都直播基地”“閩臺園直播基地”等專業平臺;成功舉辦“國潮泉州·安溪德化茶瓷產業融合”等具有影響力的系列活動……2024年,全縣開展直播4.5萬場次,帶動關聯產業銷售超15億元,電商新業態正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國潮泉州·茶瓷香伴”安溪永春德化產業融合發展大會
如今在安溪縣,電商不再是單一的銷售渠道,而是深度融合于三產之中的生態引擎,形成“前方有市場、中間有供應、后方有基地”的完整產業閉環,為縣域特色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安溪樣本”。
織密路網,打通電商物流“毛細血管”
物流是電商發展的“生命線”。在安溪縣,一條條拓寬的公路、一個個智能化的倉儲中心,正悄然打通電商高質量發展的“任督二脈”,成為連接田間與餐桌、工廠與全球的堅實橋梁。
每天清晨,元尚公路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滿載藤鐵家居工藝品的貨車呼嘯而過,駛向全國。這條通往“中國藤鐵工藝第一鄉”尚卿鎮的“電商動脈”,自2020年升級后煥然一新——路更寬、等級更高、效率大幅提升,成為安溪縣物流提質的最好見證。
元尚公路的蛻變,是安溪縣“交通+電商”融合發展的縮影。近年來,安溪縣創新采用“工程包”模式,累計投入超23億元推進農村公路改造,全縣780公里通村公路實現“雙車道、等級化”,徹底打通了電商物流的“毛細血管”。
路通只是開始,更關鍵的是“1+24+453”三級物流配送體系的構建。1個縣級智能樞紐、24個鄉鎮服務站、453個村級服務點,實現行政村全覆蓋。30套智能分揀設備高速運轉,日處理包裹20萬件,真正實現“快遞到村、當日達戶”。

龍門綜合運輸服務站
在“最后一公里”戰場上,安溪縣創新推出“多網融合+客貨郵融合”模式,全面推廣“交郵合作”“郵快合作”“快快合作”,通過“統倉共配”智能調度系統動態優化路線,實現“一點多能、一網多用”。
“網點增密、班次加密、路由優化。”在縣工信商局副局長林培榮看來,如今,全縣物流配送系統能根據實時訂單數據,自動優化配送路線,讓快遞“多走網路、少走馬路”,真正實現無縫銜接、高效流轉。
不只是路網通暢。在2萬平方米的智能倉儲配送中心內,AGV機器人穿梭往復,自動分揀線高速運轉。從倉儲到售后全程數字化閉環的智慧物流浪潮,已在鄉村電商中成熟化運作。
物流成本的下降和時效的提升,讓“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實現了雙向奔赴。2024年,全縣快遞業務量突破1.49億件,物流成本較2018年下降30%,配送時效提升40%。
培育主體,電商成為富民強縣“金鑰匙”
在安溪縣,一部手機、一根網線、一方屏幕,正串起千家萬戶的創業夢想。政府、企業、農戶同頻共振,多元主體協同發力,讓這片茶香彌漫的土地,成為電商活力奔涌的“雙創”熱土。
“我們遵循企業成長規律,建立電商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分類施策、精準支持,助力企業在不同階段獲取相應資源,實現穩步發展。”林培榮介紹。在這一機制下,龍頭企業牽引產業鏈條,中小電商協同并進,共同構建起安溪電商的繁榮生態。
這一培育機制的成功實踐,在弘橋智谷電商產業基地得到了生動印證。該基地通過“電子商務+倉儲服務+商品集散”的創新運營模式,匯聚200余家企業,形成了覆蓋多品類、貫通上下游的完整產業鏈生態,成為安溪縣梯度培育體系中從“初創”到“龍頭”全鏈條孵化的典型。

弘橋智谷電商園 劉伯怡/攝
人才,是電商浪潮中最活躍的浪花。安溪縣持續實施“萬人電商培訓”,累計培訓3.2萬人次;與高校共建產業學院,訂單培養800余名專業人才;“茶娟兒”“錦蘭”等200余個本土網紅迅速崛起,福建樣樣紅網商學院躋身全國典型案例。黨員示范店、“新農人”直播間隨處可見,為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產業生態持續優化。“一村一品一店”工程孕育出10個淘寶鎮、57個淘寶村,形成“村村有亮點、鎮鎮有特色”的電商矩陣。茶博匯、領秀云城等8大產業園區拔地而起,“線上交易+線下體驗”深度融合;“郵樂購”暢通農產品上行之路,構建“前方有市場、后方有供應”的數字供應鏈。
營銷創新不斷突破。“618”銷售額28.59億元,“雙11”斬獲34.77億元;春秋茶節、“百茶在安溪”等IP聲量漸起,一“茶”一“藤”,憑借電商東風香飄寰宇。
如今,安溪電商主體已突破4萬家,帶動就業超6.6萬人。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變成“新茶事”,電商真正成為富民強縣的“金鑰匙”。“我們將繼續以數字賦能產業,以品牌叩響未來,”縣工信商局局長王輝榮表示,“讓‘安溪電商’不僅是一個名字,更是一種模式、一個品牌、一方夢想。”
從“茶農挑擔賣茶”到“全球指尖購茶”,從“藤鐵手工作坊”到“跨境電商爆品”,安溪以電商為筆,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上,持續書寫著縣域經濟數字化轉型的“領跑”故事。
(融媒體記者:吳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