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安市社口鎮坦洋村,與黨員干部和茶農共學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時,記者深切體會到: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早已融入田間地頭,化作一個個具體而生動的實踐。
過去,七村相鄰卻各自為政,產業同質、資源分散。大坦洋片區黨建聯合體的建立打破了這道無形圍墻。通過“掛圖作戰”統籌33個項目,把零散的茶山、人才、市場串聯成鏈。這種“片區化”治理,呼應了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求,不是簡單疊加,而是通過組織重構催生化學反應,真正下活了“一盤棋”。
變化不僅發生在宏觀層面。“黨員七到戶”把組織的神經末梢延伸到農戶家中。從茶園路硬化到公交線路優化,90名黨員結對200余戶村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干化解民憂。這種工作法的可貴之處,在于讓黨組織真正扎根泥土,在做好一件件實事中贏得信任。
當傳統茶村遇上直播帶貨、數字游民,一場“茶的變形記”正在發生。坦洋村的直播間、秀峰村的創意空間,都是黨組織帶領下的創新突圍。用新理念讓老產業煥發青春,既守住鄉土根脈,又趕上時代浪潮。
大坦洋的實踐表明,鄉村振興沒有標準答案,關鍵在于因地制宜。下一步,要在資源分配、人才培養等方面建立長效機制,讓黨建紅利持續惠及每個農戶,進一步凝心聚力,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記者 單志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