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人權事務特別報告員戴維·凱6月12日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上發表報告,批評日本政府對教科書中有關“慰安婦”等問題施加影響,要求日本政府“勿介入歷史事件的解釋”。報告指出,“政府對教材中如何描述二戰的犯罪事實施加影響,會損害國民的知情權”。這無疑對安倍政權企圖修正侵略戰爭歷史的行為再次敲響了警鐘。
作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任命的特別報告員,戴維·凱2016年4月赴日開展相關調查。戴維·凱指出,日本政府介入歷史教科書問題威脅國民的知情權,導致日本無法正確認識過去。
日本戰后的和平發展道路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政府基本承認“殖民統治”和“侵略”,并有所反省和道歉的基礎之上。1993年日本政府發表對日軍“慰安婦”問題表示反省及歉意的河野談話。1995年發表“村山談話”,將反省二戰的侵略行為作為國家共識,得到國際社會認可。
然而,2012年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第二次執政后,在歷史問題上屢開倒車。安倍2013年曾在國會答辯中稱,“侵略的定義在學術界和國際上都還沒有定論”,“歷史問題應該交由學者判斷”。事實上,安倍政權一直試圖以政府意志修改對歷史的認識,以達到擺脫戰后體制、實現正常國家的目的。
2014年4月,日本文部科學省修改教科書審定標準,要求教育界在沒有定論的歷史、領土問題上適度體現政府官方主張。新版教科書把日軍在南京“殺害了眾多俘虜和居民”修改為“波及俘虜和居民,出現了眾多死傷者”。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和田春樹指出,教科書出版商迫于安倍的歷史修正主義觀點,無法對“慰安婦”等既定歷史事實做出正確表述。
2015年本是日本反省戰爭罪行的很好時機,但安倍在3000多字的談話中僅以回顧歷屆內閣歷史認識立場的方式間接提及“反省”“道歉”,并宣稱戰后出生的日本人不應背負“謝罪的宿命”。
最近,日本政府又允許作為戰前軍國主義教育綱領的《教育敕語》進入中小學,引起國內外嘩然。安倍還通過訪問珍珠港等政治做秀表現出與戰爭受害國和解的姿態。安倍強調,鄰國不應只是揪著日本的過去不放,應該抱著向前看的心態放眼未來,其背后的邏輯完全將日本的侵略罪責拋諸腦后。
國際社會始終對安倍政權的右傾化保持警惕。去年底,50多名日美歷史學者向安倍發出公開信,追問其歷史認識。學者們要求安倍解釋在國會答辯時稱“侵略定義尚未確定”的真實意圖。
今年5月,3名韓國初中生致信日本島根縣內56所市立初中的地理老師,對歷史教育提出批評。信中對日本新學習指導要領中將有爭議領土稱為日本固有領土表達了擔心。“對通過侵略占領的土地主張權利,就是為侵略戰爭、屠殺的犯罪歷史開脫。請老師們教授學生正確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