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路徑
與“子長模式”不同,福建三明市由于政府財政資金不充足、醫保體系出現供需失衡,致使三明市的公立醫院改革走上了“一條不靠增加財政投入的改革路徑”。
然而“不靠增加財政投入”不等于財政不投入,在縣級以上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以后,醫院的收入一定會受到影響,公立醫院的基礎建設和購置大型設備所需費用,政府必須承擔起來。
三明市主管衛生工作的副市長詹積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醫改不是變戲法,老百姓和醫保基金節省的費用主要來自于擠壓藥價的虛高水分。
2011年,三明市公立醫院的醫療和藥品總收入為18.98億元,按照預算,2013年醫藥費用將達28億元,藥品支出達到近14億元。由于推行醫改,三明市的藥品費用實際支出只有7億元左右,僅藥品費用一項,就減少支出7億元。“這些節省下來的錢,就是醫保和老百姓的錢。”詹積富說。
三明市醫改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將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集中統一管理,成立三明市醫療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由市財政局負責管理。預計這一中心還將承擔統一醫藥公司采購藥品、運用醫保基金墊付的功能。這些做法都大大降低了醫保基金管理成本。
然而,有專家認為,三明市“三保統一”面臨的核心問題不是醫保管理權的歸屬,而是由于城鄉居民醫保待遇差距大,三保整合之后看病就醫的費用能否得到合理分擔。另外,為避免因醫改負責人的變動而出現政策反復的現象,縣市兩級財政應建立一個長期、穩定、規范的投入機制。
未來走向
按照《關于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試點改革的意見》要求,2015年全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將全面鋪開。
國家衛計委體制改革司公立醫院改革組副處長干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的重要性是,作為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龍頭,它的改革發展既能夠解決農村群眾的看病就醫問題,提升醫療服務的公平普及性,又可以對城市公立醫院改革積累經驗。
在地域上,已覆蓋中國半壁江山的全國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已經展開。業內人士指出,無論是第一批試點還是第二批試點,其改革的核心是破除以藥養醫,最終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以藥養醫和補償機制。
詹積富認為,“醫改的核心之一是藥,要擠壓的也絕不僅僅是15%加成,而是其背后的利益鏈條。”
湖南省衛生廳政策法規處處長王湘生在接受《民生周刊》采訪時說,從第一批的試點效果來看,取消藥品加成,建立補償機制,帶來的是收入結構的調整,要想使老百姓明顯減輕負擔,第二批試點的重點在于支付制度的改革以及加強收支監管。
據了解,全國第一批試點在支付制度改革過程中,多采用醫保包干付費的方式,也就是醫保基金會依據標準,撥發定額資金到定點醫院,醫院無論是超支還是結余,都由醫院自行解決。
“但是,這是一種粗放型的方式,嚴格意義上講,我們的支付制度改革應該向精細化、科學化方向發展。比如說有些病可以按照病種付費,例如心臟手術;有些要按照床位付費,比如精神病患者,需要長期住院,就不能按病種付費。醫保基金就這么大的盤子,一定對總額進行控制。在這種總額控制下的多種復合性的付費方式,是改革的重點。”王湘生對《民生周刊》記者說。
隨著縣級公立醫院的改革走向“縱深”,在鼓勵社會資本辦醫方面,《意見》指出“要創新社會資本辦醫機制”,這無疑是一大亮點。因為“創新”和“機制”意味著公立醫院改制、混合所有制醫院、民營醫院進入醫保等事件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廖新波曾坦言,縣級公立醫院的改革走入“深水區”,到了這個節骨眼,財政持續的穩定的投入才是維持公立醫院公益性,保證人人享有醫療的最基本保證。(記者 王麗 郭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