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上午,30多位參加全國臺灣研究會“1995-2015:兩岸關系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的兩岸專家學者,參觀了國殤墓園和滇西抗戰紀念館。參訪學者們都為當年軍民一心抵御外侮的崇高精神感動,希望大家能夠銘記歷史,珍惜現在,不讓悲劇重演。
30多位參加全國臺灣研究會“1995-2015:兩岸關系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的兩岸專家學者,參觀了國殤墓園。 (中國臺灣網 李杰 攝)
國殤墓園位于騰沖縣城西南的疊水河畔、來鳳山北麓,凡是來騰沖的人一定不會錯過這里,這些矗立在園里的墓碑,講述了遠征軍的歷史,也埋葬著父輩們的榮耀和熱血。
滇西抗戰期間,中國遠征軍二十集團軍的將士在騰沖收復戰中為抗擊從緬甸侵入的日軍,9168名烈士犧牲,其中3346英靈長眠于此。陣亡將士的紀念陵園建成后,辛亥革命元老、愛國人士李根源先生取楚辭“國殤”篇名,題為“國殤墓園”。
步入墓園大門,沿林陰道走百米,可見一高臺,迎面“碧血千秋”四個大字赫然奪目,為蔣中正題、李根源書。高臺之上便是墓園主體之一的忠烈祠。專家們在導游講解下,了解當年遠征軍及騰沖百姓的英勇事跡,在陵園內集體向中國遠征軍抗日先烈三鞠躬致敬,并參觀了緊鄰墓園的滇西抗戰紀念館。
邵宗海:在外力威脅面前兩岸會團結一致
來自臺灣的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邵宗海此次參觀特別有感悟,因為抗戰時候,中國被封鎖,幾乎所有戰略物資都依賴中緬之間公路的“抗日生命線”,物資運輸不完全靠軍方,有很多民間力量購買汽車、運營車隊來運送。很多愛國商人、華僑,冒著槍林彈雨,在途經騰沖的中緬之間的公路上,為中國后方和前方戰場運送急需物資。邵宗海的父親就是當時其中的一員。
“我父親臨終之前很遺憾不能重回騰沖,自己這次算是代替他來看看當時的環境。”邵宗海說,“我小時候聽他講過那時候的事,父親雖然那段時間沒有選擇從軍,但是運務工作,同樣對國家有所幫助。至少在舉國上下都為了抗日而犧牲奉獻時,他沒有缺席,我以他為榮。”
邵宗海還說,汶川地震時,為什么臺灣這么小的地方,是外來物資捐贈最多的,是因為心中關切;臺灣地震的時候,為什么四川捐助的款項最踴躍,是要感謝臺灣在汶川地震給的援助。可以看出,兩岸這種血緣牽掛。平常時候看不出來,沒有災害、沒有威脅時候不顯現,一旦有個大環境變動,大家不需要動員。“我相信,假如有非常強勢的外力,對中華民族造成了威脅,那么兩岸是會聯合在一起的。”
“中國人共同抵御外侮,不分黨派,不分地域。”邵宗海說,我看到所有的學者聽完了導游講解,看到了當年照片,大家都是非常地沉默。中國人,不管那段時間用什么方式抗戰,但所有的犧牲、奉獻、中國人表現出來的那種不屈精神,都讓人感動,這是今天讓大家覺得共同尊重的民族氣概。
鄭安國:中國人民為抗戰所做的犧牲值得永遠紀念
騰沖收復戰異常慘烈,42天上萬中國將士血灑疆場,為消滅日寇將全城炸為焦土,戰爭結束后全城沒有一間房屋可以遮風避雨。但是這是中國抗戰史上第一次全殲入侵之敵,也是中國第一次取得戰略反攻的全面勝利,被稱為東方的“諾曼底戰役”,成為抗日戰爭的轉折點。
“當時中國人民為抗戰、保護家園所做的犧牲,令后世永遠懷念和紀念。”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鄭安國接受采訪時候說,參觀之后非常震撼,也非常感動,“我看過好幾個中國抗戰紀念館或烈士陵園,騰沖是最讓我震撼的,也是最大的,保存得最好的。”
騰沖淪陷期間,老百姓全城出逃,沒有一人做日本的“順民”,戰爭結束后,騰沖百姓沒有先重建家園,做的第一件事是捐錢捐物為報國的將士修建陵墓,并且一直自發保護。
鄭安國說,看到這段歷史,我覺得中國一定要強大起來,才不會再碰到這樣的事情。中國人過去受到的苦難太多,可是很多都忘記了,騰沖百姓保存這一段歷史,客觀完整地呈現那段抗戰經歷,我為他們感到驕傲,對他們十分敬佩。
楊劍:兩岸有責任將歷時傳承下去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楊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無論國民黨還是共產黨的抗戰,都屬于當時中國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對于中國的歷史,我們這一代人,有責任把它傳承下去。
楊劍還說,島內搞了一些“去中國化”教育,比如說關于“二二八教育”的代際傳承,“臺獨”的領袖想把它作為一個“選擇性創傷”傳給下一代。他們傳播如果越來越成功,就意味著統一的障礙增加。
楊劍說,就像有學者說的,中國人的文化,不是上帝給的,而是祖先給的。在民族歷史的傳承上,兩岸磨合也好,出現了爭議也好,都是過程中的事情。面對這些犧牲的先烈們,如何對待先烈們在保衛國家的統一、完整所做出的努力,他們當初到底要的是什么,我們作為后人,需要認真思考。
嚴峻:要推動歷史資料的整理和保存
全國臺灣研究會研究部副主任嚴峻指出,當年的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是為維護國家存亡、延續民族血脈作出貢獻的,會被銘記。其次是要推動歷史資料的整理和保存,中國抗日戰爭中還有很多壯烈事跡,比如武漢會戰,長沙會戰,都值得好好整理,留給后人。第三是兩岸要珍惜當前的來之不易的和平,要團結一心,才會強大,避免當年悲劇發生。
詹滿榮:兩岸應該避免戰爭
來自臺灣的方外智庫創辦人兼總經理詹滿榮表示,參觀紀念館之后之后悲從中來,戰爭是非常可怕的,兩岸民眾對此應該有前瞻性,避免戰爭。此外,紀念館里很多物品保護得很好,作為兩岸共同歷史的見證,臺灣民眾看了也會受到感動。未來兩岸要繼續走更長更遠的路,希望兩岸領導者發揮智慧,一起來面對現實,共創雙贏。
劉國奮:抗戰老兵值得尊重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劉國奮說,看了之后感到這場戰爭真的是慘烈,兩岸一定要團結。從經濟上說,希望臺灣能夠抓住兩岸發展的機遇,通過服貿協議,更好地促進自身發展。從政治上說,這兩年臺灣也開始就“七七事變”舉辦一些紀念活動,把兩岸這段歷史重新接續上,這是一件好事。我們要把歷史,史料挖掘出來,讓年輕人、尤其是臺灣的年輕人,了解“去中國化”的危害。如果還有抗戰老兵建在,他們或者他們的后代,假如生活有困難,大陸一定要給更多的幫助,為國流血犧牲,應該受到尊重。(中國臺灣網記者 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