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近日有網友在熱議“如何當好新聞發言人”的話題。而在臺灣,隨著“九合一”選戰的升溫,選舉議題不斷拋出,讓人應接不暇。面對外界質疑和不解,各陣營的新聞發言人每天也都神經緊繃,隨時做好準備應對媒體記者的各種提問。
在世界范圍內,其實不只是政府,包括一些大企業和有影響力的社團,都會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其意義在于妥善回應公眾質疑,及時澄清不實傳言,權威發布相關政策及重大突發事件信息,釋疑解惑,提升政府、企業或社團的公信力。
新聞發言人該怎么自我定位?又該如何與媒體打交道呢?15日傍晚,臺當局“行政院”前發言人鄭麗文女士,在電話采訪中分享了她的一些心得體會。
“發言人是政府與人民溝通的重要管道”
導報記者:作為一位資深新聞發言人,您怎么定位和理解“新聞發言人”這個職務?
鄭麗文:在臺灣,不只是“政府”,很多大企業以及一些社團都設有新聞發言人制度。作為“行政院”的新聞發言人,不僅要忠實地傳遞相關政策和真實信息,而且要用最清楚、最明了的語言讓老百姓聽懂,讓老百姓知道這政策到底是什么,會給他們帶來什么樣的影響。而老百姓了解政策訊息的渠道主要是靠新聞報道,因此,新聞發言人必須與媒體記者保持一個良好、暢通的關系,必須要在第一時間讓記者拿到第一手的正確資訊,然后通過媒體發布出去。
新聞發言人其實也是政府與人民互動、溝通的管道。當局制定一個政策時,當然希望這個政策能最大程度上符合人民的需求,而人民往往會把自己的疑慮、不解和所關心的東西告訴媒體記者,媒體記者遇到新聞發言人時就會把這些問題拋出,新聞發言人也會把這些訊息反饋給有關當局,作為政策制定時的參考,從而讓新出臺的政策達到更加周全的效果。所以說,新聞發言人這個職務是非常重要的。
“做好新聞發言人工作需四方面條件”
導報記者:那您覺得,具備什么樣條件的人才能當新聞發言人?
鄭麗文:首先,新聞發言人通常要了解媒體生態,懂得媒體喜歡什么、需要什么,懂得如何與媒體打交道。第二,新聞發言人要有相當的表達能力,講話要讓人聽得懂,也要知道老百姓想聽什么,能抓住重點又不能出錯。第三,新聞發言人要懂得政府的立場,熟悉掌握相關政策,懂得分寸的拿捏把握,不能把好事說成壞事。第四,新聞發言人當然要得到長官的信任,如果得不到信任是非常難做的。
導報記者:在擔任發言人這個職務前,需要經過培訓嗎?
鄭麗文:在臺灣當然是沒有。不過,我個人倒覺得,培訓其實還蠻需要的。
“接記者電話無工作日與節假日之分”
導報記者:您當發言人時,有沒有發生過故意不接記者電話的情況?
鄭麗文:絕大多數時間是不會不接的啦。但我也不否認,會有極其少數的媒體從業人員因為不專業、壞習慣或故意為之,經常記錄錯發言人的講話,對這樣的人,坦白講我們不太愿意接觸甚至敬而遠之。若發生這種情況后,我們同時一定會通過管道向其他所有媒體記者發布相關資訊。
導報記者:周末或節假日等休息時間,您也會接電話嗎?
鄭麗文:現在臺灣媒體都有“跑線記者”,哪家媒體是由哪位記者跑“行政院”,發言人都知道,因此,對他們的電話,我們24小時都會處理,沒有什么周末或節假日不接的。
導報記者:如果不是這些“跑線記者”呢?比如海外記者打來呢?
鄭麗文:如果不是熟悉的記者,而是忽然來的陌生電話,或者我在開會、在飛機上、在高鐵上,那有可能不會接。但對方可以馬上撥打“發言人辦公室”電話,辦公室電話隨時都有人接,我的秘書就會處理。如果處理不了,就會轉給我。發言人制度,并不是只有一個發言人在處理事情,而是一個團隊。
“不能給人以不重視問題的印象”
導報記者:如果遇到長官沒有授權的問題或很難回答的問題,會不會不想接電話?
鄭麗文:也不會不接。如果確實沒有得到授權,我會誠實告訴記者,目前沒有進一步的訊息。如果是民眾非常關心、媒體記者也非常想知道的問題,我會跟記者說,多久時間內我會向他回復,然后再向長官或有關當局反饋我們需要什么時候回復??傊?,新聞發言人不能給人以不重視問題的印象。
導報記者:如果記者需要聯系其他有關部門作進一步了解,您會協助嗎?
鄭麗文:當然會。我們都有一個橫向聯系的窗口,所有部門都設有對外聯絡訊息的專門人員,以便“發言人辦公室”隨時可以聯系到。要是找不到人,我們就要追究對方的責任了。
人物簡介
鄭麗文,1969年11月出生于臺灣云林縣,臺大法律系畢業后赴美留學,獲美國坦普大學法學碩士?;嘏_后加入民進黨,2002年退出民進黨。2005年,經連戰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曾任國民黨發言人、“文傳會主委”和國民黨籍“立委”。2012年10月23日,鄭麗文正式接任“行政院”發言人,2014年2月7日請辭。(記者 吳生林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