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由兩岸青年學生共同演出的話劇《永遠的微笑》在臺中體育運動大學中興堂上演。該話劇講述的是臺灣本土的故事,作為第七屆中華文化快車赴臺交流的主體內容,其形式新穎獨特,此次嘗試被不少嘉賓觀眾稱贊為“創舉”。
兩岸青年學生共同演出的話劇《永遠的微笑》劇照。圖為由臺籍研究生廖曉彤扮演的阿芳(左)與陳薪璇扮演的露露。(中國臺灣網 張潔 攝)
回顧臺當局2011年開放陸生赴臺就學,迄今已邁入第四年,期間,兩岸青年學子互相溝通,交流,相識、相知,有不少溫馨動人的故事流傳,雖然也難免出現一些“不和諧”音符,例如,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選舉,陸生參選引發爭議,島內綠色媒體《自由時報》見獵心喜,以“中生是寶臺生是草”、“臺生是二等公民”等話語挑撥二者對立,令外界擔憂臺陸生的相處問題。
臺灣《旺報》17日社評對此指出:大陸學生對外留學的選擇很多,眾所周知,臺灣并非大陸學生留學首選地,赴臺就學的陸生,很大程度上是對臺灣相近卻又有差異的文化背景產生興趣,是與臺灣有共通的華人認同感,因而選擇了臺灣。但兩岸終究隔絕了60年,兩岸在政治、社會與價值觀上都存在若干差距,加上政治力量的操作,一些摩擦甚至沖突,確實很難避免,很多事情中都可以看到兩岸學生的觀念相碰撞。
但若就此把兩岸學生對立起來,卻是忽略了這幾年校園中陸生與臺生互動關系的實際情形,從《旺報》兩岸征文版面的陸生投稿可以看出,大陸學生寫的文章,筆下描繪的校園生活、記錄的全臺旅行感受到的民眾熱情與友善,以及攝影鏡頭下小清新的藝文活動與空間,在在反映出大陸學生對臺灣的喜愛,訴說的多是臺灣的“好”。可以說,赴臺灣就學的陸生,多抱著對臺灣的“浪漫憧憬”,對臺灣不認識或有意見的年輕人不會選擇到臺灣就學。
遺憾的是,臺灣對待陸生的方式卻顯得扭曲。一方面因為民主制度而引以為傲,島內民眾的悠閑自在的生活,權威受到種種節制也令陸生贊賞,臺灣因此對大陸人產生優越感;另一方面,臺灣方面又以歧視性的“三限六不”政策對待陸生,讓民主蒙羞。“三限六不”遲遲不肯改善,造成很大負面影響。陸生沒有健保不“敢”生病,也不能打工、不能當研究助理,對學業、對將來求職都有相當大的影響,陸生滿懷熱情、滿懷想象奔著臺灣而來,卻被當作“非我族類”打壓,飽受不公平待遇,宛如“二等人”。
從更廣闊的層面來看,過去大陸盛贊臺灣民主、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兩三年前興起的“民國風”,至今熱度雖未全消,但大陸也漸漸出現“臺灣沒有想象中那么好”的聲音。一位尚未來過臺灣的大陸學生,在一次參加兩岸大學生交流活動后寫下心得文章說,“兩岸民眾間對對方的認識一直隔著一層霧紗,霧中看對岸,大陸人看到的多是美景,臺灣人看到的多是瑕疵。”交流之后發現,“臺灣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好,大陸也沒他們想象中的那么差!”
與此同時,臺灣引以為傲的民主制度,卻因“立法院”亂象、藍綠惡斗導致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而臺灣所批判的大陸體制,卻能帶來經濟持續高速成長,兩岸榮枯對比,令大陸民眾更加傾向支持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臺灣這幾年并未做好“民主模范生”角色,卻又對大陸指指點點,更讓大陸民眾質疑臺灣的政治偏見。
隨著兩岸了解的加深,有很大一部分在臺灣求學的陸生,也逐漸有一些改變,他們卻已從過去只是單純想象臺灣的美好,發展到現在已經可以在課堂發言,在報刊媒體投書,并盡力去理解臺灣,發出一些對臺灣的獨立見解和聲音。
兩岸隔絕多年,政治制度、社會環境迥異,觀念的碰撞乃至沖突在所難免,我們不必為兩岸學生之間的沖突與碰撞太過擔憂,正是兩岸觀念、文化思潮切切實實相互碰撞,最后才會促成青年一代的加深了解。
最密不透風的無形高墻是拒絕對話的心。我們不害怕沖突,只擔心關起門來、捂住耳朵,拒絕交流、拒絕對話。重要的是,兩岸民眾,尤其青年一代,面對觀念的沖突要學會思考,要用理性辯論去追求真實,兩岸青年可以經由對話、反思,共同學習、共同成長。